【野人周記】
「台灣五岳」中的北岳,是南湖大山,主峯標高海拔3,740米,是台灣第八高峯,也是中央山脈主稜線北段的最高峯。南湖大山最有名的,是山上眾多冰河時期遺下的痕迹,這裏也是高山植物演替的自然教室,從一顆顆種子落地生根,慢慢長成一片森林,為了在劣境中生存,各顯神通。
審馬陣草原之上,是一小片台地,分叉路口左邊的支路通往北稜線上的南湖北山,從北山攀上南湖北峯,中間要經過數個巉崖亂石堆叠成的小岩峯,合稱「五岩峯」。沿稜線上登,風大路險,幾乎都是在石堆、樹根與岩壁之間攀爬。昔日攀爬五岩峯,確實頗有難度,近年加設了鋼條和防迷地線(香港稱為防迷繩),只要沿着指定路線走,小心一點,問題不大,反而肩上過大過重的背包,才是攀爬時的累贅,只是當看到背負超大背包的布農族協作者敏捷地攀越五岩峯時,也無話可說了,不是自卑,而是由衷的佩服。
霧氣西來 如瀑布從崖頂流入
海拔超過3,500米的五個岩峯在雲霧中若隱若現,東壁為落差達一千米的裸岩,風化嚴重,落石一瀉千里,直達和平溪北溪(舊稱大濁北溪)的源頭,西壁坡度則較緩,坡上混生着玉山圓柏、玉山杜鵑與玉山箭竹。五岩峯似乎是雲霧的分界線,在天晴的日子,東壁下仍經常會煙霧迷漫,垂直的岩壁,彷彿就是那雲海岸邊的懸崖。如今雲霧蓋頂,偶爾露面的,也只有西坡。從西面飄來的霧氣,就像瀑水般從崖頂流入東面那雲海之中。
五個岩峯,也是南湖圈谷的門檻,在惡劣天氣和冬季積雪期間,要進入南湖山區,最大關鍵,就是能否攀過五岩峯。攀登結了冰的巉崖亂石,固然十分危險,刮強風時在危崖邊行走,實在是玩命。岩峯上倔強蒼勁的玉山圓柏,因長期頂受強風打壓,枝幹生長得扭橫折曲,形態奇特尤似中式盆景。奇岩怪樹,加上變化萬千的雲濤,眼前展現一幅幅渾然天成的水墨卷軸。最引人注目的,應是玉山圓柏極端的體形變異,從貼地匍匐小灌叢,乃至高達18米的昂然巨木,並存於台灣的高山。此等體形變異,曾困擾了植物分類學家數十年。
然而比起傳統水墨畫中的蒼松翠柏,挺立千年的的玉山圓柏,別有一種獨特風骨,想要親睹,得先練好腳力,再經過一番辛苦的登山旅程,皆因玉山圓柏生長在3,200米以上的高山上。百萬年前冰河時期的高山柏,從喜馬拉雅山系一路拓展領域,到台灣低海拔山區落腳,「然後展開一場生存與演化的較勁,一場植物的爬山比賽。」台灣著名植物生態學家陳玉峯老師如此生動形容。當然,這是一場以萬年計的競賽,玉山圓柏不但在強風嚴寒、極度貧瘠的嚴苛環境活下來,最終站上台灣屋脊,從玉山到雪山,從南湖五岩峯到秀姑坪,演變成台灣的特有種,更成為分佈海拔最高的樹種。
不畏霜雪 枯木變新枝
看似枯木,破裂的枝幹似乎又變成新枝,被重重冰雪壓倒在地,然後又向上伸展,再壓倒,再向上伸,盤曲虬勁,見證了它們不畏霜雪的堅毅。歷盡滄桑,卻依然崢嶸,玉山圓柏,一直被視為強悍堅毅的生命鬥士。然而再強悍,也敵不過人類的破壞力,1991年元旦,因為登山客不慎用火,引發雪山主峯大火,11公頃的玉山圓柏林毀於一旦,剩下滿地雪白枯木的淒涼情景。
南湖登頂後,翌日原路下山,重臨險地,陽光燦爛下的五岩峯,又是另一番景致。頂上陽光燦爛,山腰處卻依然雲霧繚繞,只剩岩峯突兀,怪樹奇岩,更像一座座浮於雲海上的仙山。萬年前冰河退卻,氣溫上升,讓玉山圓柏攀上了3,200米的高山頂端,如今全球氣候急速暖化,一場植物界的生存戰,又再靜靜開打。原本生長於海拔3,000至3,500米地區的台灣冷杉,開始往更高海拔處遷移,當台灣冷杉步步進逼、侵土掠地,已經站上山脊頂端、無路可退的玉山圓柏,未來又能往哪裏去?
撰文:Daniel-C
好山愛水的城市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