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文明(英倫假期二) - 葉漢良

鄉村文明(英倫假期二) - 葉漢良

今次來英,趁復活節假期過後,租車自駕朝西北坎布里亞郡(Cumbria)湖區國家公園走。

租的是韓國旅行車款,頭轆帶動,有點搶軚和飄,開得有點戰戰兢兢,儘管如此,出了倫敦,駕駛仍是一種享受。英國的公路網完善,加上Google指引,固然不會迷路,甚至時間掌握也幾乎不差分毫。說在英駕駛是一種享受,不在於期待風馳電掣的爽,而在於體驗文明駕駛的愉悅。由倫敦去湖區,可走M6超級公路,再轉A591公路,然後再轉鄉鎮小路,到達個別目的地。 M字頭的超級公路,多四線左向行車,大多數駕駛者的快慢線意識非常明確,幾乎都是守住一二三線,跟着時速限制和能力行駛,留空第四線給有需要爬頭的車輛使用,車輛爬頭之後,都會撤回第三線,不會像我常走的吐露港公路,各路英雄都在第四線上飄。幾天的經驗,在公路上打燈切線,幾乎都必然得到禮讓,不會有人給你坐包廂,也不會對你呠呠得震天價響。這種禮儀,比我有限駕駛過的北美、澳紐都要斯文。

來英兩個星期,難得大部份時間都陽光充沛,確是幸運。一日放膽行山,微寒只穿風褸,未帶雨具,遇上乍晴乍雨,也只是雨粉飛飛,不掃興而行畢一條短程。英國人愛行山,行山路徑超多,資訊也豐富,同好絡繹不絕。登山常見石塊堆疊的矮牆,連綿不絕,都說是羅馬年代的遺跡,英國人就任憑他靜靜的躺在那裏,引發思古之幽情。湖區還有小石陣,小說都是5000年前的遺址,只差博大精深。英國人思鄉,在香港開發了麥理浩徑,使行山文化成為了普及港人的康樂活動。

湖區風光之美不需要筆者細表,讀者可自網上查找。令人羨慕的不單是自然的湖光山色,而是小鎮的井井有條和商住皆窗明几淨,與大自然為善,謙虛地點綴在大幅的翠綠山丘和羊群當中。幾年前在網上看過尼古拉斯·雷(Nicholas Ray)導演,1963 年上映的〈危城五十五日〉(55 Days at Peking),背景是1900年義和團觸發的八國聯軍事件,片中的大衛尼雲(David Niven)和查路登希斯頓(Charlton Heston)在坐困愁城等待救援的時候,閒聊事完之後想做甚麼,大衛尼雲說,會返鄉下寫本書,得閒在鄉間走走諸如此類。中國人最怕俾人叫返鄉下耕田,歷來或許只有陶淵明可以「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在鄉下仍活得那麼爽。

湖區分屬鄉下,但卻有文化,出了湖畔詩人威廉·華茲渥斯(William Wordsworth),還有海倫·碧雅翠絲·波特(Helen Beatrix Potter),是童話家、插畫家、自然科學家和保育運動人士,得富而買下大批農場予以保育,構成了現時湖區國家公園的很大部分面貌。英國演員大衛尼雲也不弱,本身便是傳記作家和小說家,電影中的對白和心聲,亦算是有所本。

信步湖區,見的都是天鵝、水鴨、鴛鴦,我拍照把鏡頭推到面前,也不懼我擄䕃變成燒鵝;狗不吠人,更不噬人,好與人為善,並與人酒吧同坐。英郊為宜居地,兩屆特首都流露過思慕之情,一曰振英,可顧名思義,一曰蔭權,明言望退休後可安逸於英國鄉郊,可惜生不逢地,時不我與。

一個假期,芝麻綠豆地反省了一些小事,再次體驗文明不是高樓大廈,不是發展是硬道理。文明一詞,有很多解釋和定義,讀者博學,可各自界定和選取。英語文明(Civilization),或出於拉丁文(civilis)、或法文(civilisé)順接衍生的有公民(citizen)和城市(city),所以,文明需要有一定的城市化,合乎情理的有效管治和遵守禮儀的成熟公民。所以,文明亦相對於粗暴和無禮。

下了飛機,矚目的還是高樓大廈,入耳的還是議會的喧嘩吵鬧,眼見的官員越來越五毛化,這幾天才真的感覺到回歸了現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