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的短篇 - 杜杜

托爾斯泰的短篇 - 杜杜

俄國文豪托爾斯泰的長篇巨著「戰爭與和平」及「安娜卡列尼娜」每隔十年八年就會出現新的譯本,但是他也寫過好些精彩的中篇和短篇小說。那些短篇一般都風格樸素,情節簡單,道德立場非常清楚肯定,讀起來像是民間故事,有時候甚至像童話,和他那些結構宏偉,情節複雜的長篇小說大異其趣。這些短篇雖然說教意味濃厚,卻絕不討厭,因為托爾斯泰是現實主義小說大師,寫短篇簡直是牛刀小試,照樣處處都是充滿趣味性的生活感,和出人意表卻又合情合理的故事發展,教人看得津津有味。除了托翁的宗教情懷,人生哲學,歷史觀,和藝術理論之外,他基本上還是個說故事的高手。

「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1886年)被詹姆斯喬伊斯稱為最偉大的故事。內容述說農夫披咸受到魔鬼的引誘,起了貪念,對自己樸素平靜的生活不滿,一心要擁有大量的土地。後來他打聽到消息,知道巴什基爾人有一種特異的售賣土地方法:誰願意出一千盧布,就可以在日出在起跑點出發,一路圍着圈子跑,只要在日落之前跑回起點,那麼那圓圈之內的土地便歸那個人所有。當然他得一路上做記號作證明。但是如果在日落前回不去起點,一千盧布便遭沒收。披咸大喜過望,心中譏笑巴什基爾人頭腦簡單,在日出時滿懷希望地開始圍圈跑步。他用盡全力圍着最大的圓圈跑,一邊暗想:「上天會讓我活着享用這許多土地麼?」一邊跑一邊不時望着太陽,並且終於在日落前跑回起點,隨即跌倒地上。他的僕人上前扶起他,發現他已經氣絕身亡。巴什基爾人搖頭嘆息表示同情。披咸的僕人替他掘了個墓穴,從頭到腳,剛剛好是六呎。這正是一個人所需要的土地。

「上帝看到真相,卻一旁靜候」(1872年)的故事如下:樂天善良的商人阿辛諾夫在一次趕市集的途中遇到同路的另外一個商人,大家共宿同一旅館。翌日這商人遭謀殺,而阿辛諾夫則被真兇插贓嫁禍,結果流放西伯利亞,家散人亡。他百詞莫辯,只是說:「真相只有上帝知道,我們只有向他申訴,求他慈悲。」後來阿辛諾夫在獄中遇到新來的犯人沙敏湼治,並且發現他正是害他的真兇。但是阿辛諾夫沒有追究。原諒了真兇。真兇感動之餘自首,說出真相,無奈阿辛諾夫在無罪釋放的前一天已經安然去世。

這個短篇大約可以譯為「天有眼,但是沒有手」。世人作惡,他看得清楚,卻不會插手干涉。為什麼?因為他凡事插手,那麼人不是變成多餘的了?他就是要給人自由,讓他們去經營出自己的人生意義。有人問天:「為何惡人當道,善良的人受苦?」上天只回答:「惡人的時日也不會長久。」正是若然未報,時辰未到。當一切人為的努力都似乎只是枉然,那麼就只有耐心靜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