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iteHouse裏的人】
「我以後都不要再見到你!」如果這是情人的說話,通常還有一半轉機。可是,放在一個民族命運的故事,政治對立,會是關於生與死。延綿今生的仇恨,至死不休。
假日前在家無意中看了堅盧治導演的《風吹麥動》(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看得揪心,全片的張力,在於人與人不停的相煎相殺,令人無法釋懷。
在愛爾蘭獨立戰爭(1919-1922)以後,要和平還是繼續讓北愛獨立於英國,《英愛條約》無法解決愛爾蘭人世代政治、制度及宗教的矛盾。我不熟悉這個國家的歷史,電影吸引之處,不是糾纏分析誰對誰錯,而是展現了仇恨是如何越滾越大,明明人人血肉中有靈魂,卻無法找出停止殺戮的智慧。
原本要到倫敦繼續學醫的醫生男主角戴文,激於英軍的暴虐,投身共和軍革命。跟他自小一起長大的朋友,被農場主人脅迫,向英軍出賣共和軍行蹤而令多名領袖被捕,最終大部份人卻又因為一個仗義小兵而逃出生天。後來,共和軍把這兩名仇人捉拿,並由戴文執行處決。本是同根生,命運對立了,要處死對方以前,仍尊重他們也有父母妻子兒女,讓他們交付遺書,承諾轉送親人。
在意見上加仇恨 殘酷的根源
這一種強烈的人道思想,跟政治軍事上的你死我活,是如斯荒謬的分割又並存。
「寫好遺書了?」
「沒有,我寫不出。而且,我母親是個文盲。」能對媽媽說愛她就好了。「我好驚」,受死以前,把心裏恐懼告訴給要殺自己的朋友,走往死亡以前,他面前也只有這一個朋友。快要殺人之前,醫生問:「你祈禱了?」「已經做了。」像說生活的禮節一樣,也說好要把自己葬在教堂那邊,然後一槍終結了荒誕的命運。
人性與政治之間,有時要為自己的選擇,付出最寶貴的。因為,有一種選擇,比寶貴的更寶貴。
「我以後都不要再見到你!」當醫生把處決友人的訊息轉告其母親,她跟着醫生去找兒子之墓,一路沉默,直至找到那刻,才說出這句話來。獨立戰爭以後,北愛成為英國自治區。弟弟堅持全然獨立,哥哥在這個時候卻支持和議。本來,任何意見都不應是痛苦的來源,但在意見上加上仇恨和罪惡的舉動,這才是殘酷的根源。
人的心靈很高貴,生活卻是很平凡,醫生的妻子,被皇家愛爾蘭軍人侮辱唬嚇燒屋以後,忍受不了,嚎哭着:「我只想好好的生活。」
可是,好好的生活,有時不是守着不動就能完好不變,一切,有時是迫得要付代價。後來,醫生突襲主和的愛爾蘭共和軍失敗被捕,因為不肯供出軍備及支持和議,最終要被哥哥親手槍決,行刑前夕,他也寫好遺書給心愛的妻子:「I tried not to get into this war, and did, and now try to get out and can't.」
刑場上,醫生不停深深呼吸,跟當年他要處決的那個同鄉無異,他是人。而行刑的哥哥,也是人。至弟弟倒下以後,他一直大哭,至轉了畫面,哥哥平靜地把遺書送到弟弟妻子手上。
「我以後不想再見到你!」醫生妻子一邊打罵哥哥,一切,是已知的,人像跟着劇本去演命定的角色,只知原因,卻不能操控結果,或者,是不顧結果?仇恨,就是如此一個接一個的延綿?
三年前跟朋友一家到過愛爾蘭,綠油油的田野,經常從高山望遠,像油畫的墨潤。當時只想在都柏林看一下《都柏林人》,走一下聖三一學院,到南端的天涯海角,找最想吃的生蠔,根本沒有好好讀一下愛爾蘭的歷史。只記得,有朋友十多年前就提過這部片子,說很觸動。現在,我看一下維基簡介北愛問題,複雜得頭昏腦脹。但電影的田綠景色,以及關於仇恨衝突的深刻人性,卻讓我久久不忘。從電影再回憶美麗的國度,跟開朗的愛爾蘭人真實相處,美好的生活,有過去,更希望有將來。
意識形態 非靠犧牲追求
看彭定康的書,他也不止一次提到自己與愛爾蘭的關係。早於十九世紀上葉,他的曾祖父從愛爾蘭移民到英國。他的第一份部長級職位,就是被派駐北愛爾蘭。曾經見過被炸得掉在矮樹叢上的一隻腳,有朋友死於共和軍手上,他反對以暴力手段達至任何政治目的。
重談這套電影,朋友依然很喜歡,多年愛讀歷史,有感而發:「追求意識形態,包括國家民族,以至普世價值,都不能通過鮮血與生命達至。」很多事情緣起有因,發展下來,更會充滿不能預計的後果,把人推往狂瀾,無覓處。
作家:冼麗婷
fb:sinlaiting.jo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