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醫委會舉行投票,一共有六個「方案」,睇吓班委員投票選擇邊一個,正是魔鬼在細節裏,六個方案無論邊一個得到過半數贊成票,同樣係保護主義掛帥,目的係令海外醫生為咗實習期,覺得冇面冇興趣,佢地又唔係在海外無飯開,駛乜來港受香港本地醫生侮辱啫,甚麼新方案都係想嚇怕佢地唔好嚟香港嘅啫。
睇吓醫管局公佈最新專科輪候時間,就知道本港公立醫生嚴重不足:(一)耳鼻喉科(最短輪候期)65個星期(港島東),最長112(九龍西);眼科,最短63(港島西),最長158(九龍東);婦科,最短40(九龍中),最長123(新界西);內科,最短99(九龍西),最長121(九龍東);骨科,最短106(九龍西),最長181(港島西);兒科,最短12(港島東),最長37(新界西);精神科,最短55(港島東),最長131(九龍東);外科,最短51(九龍西),最長111(九龍東)。
輪候時間咁長,是否特區政府冇錢請醫生?非也,財政儲備有幾千至一萬億元,只不過係有錢都請唔到醫生啫。點解請唔到,咪因為醫委會呢個近乎怪胎嘅專業組織,居然有權唔畀政府向海外請醫生囉。佢地所持理由係乜?講就好聽,為咗維護香港醫生水準喎。香港醫生係乜水準?世界上排第幾?大家唔知,大概印象係香港醫生好專業,水平唔曳。但泰國醫生冇水平咩?英國醫生冇水平咩?加澳紐美醫生唔掂咩,中大港大醫學院院長都唔敢講到咁巴閉嘅啫。
中文大學原醫學院院長,現副校長霍泰輝教授係兒科專家,香港大學醫學院畢業,聲名卓著。霍教授於5月1日在信報發表文章:「吸引外援醫生,過時政策須檢討」,內云:「今日香港醫生人手的數目已遠低於國際水平,根據2017年食物及衞生局的調查顯示,香港有14290名正式註冊醫生,為接近740萬人提供服務,即是平均1000人只有1.9名醫生。相反新加坡平均有2.4名醫生……」香港咁少醫生,醫生何須保護,輸入多14290個,唔通香港現有醫生就要收取最低工資?笑話到極啦,增加大批海外醫生(已在外地正式註冊或來港考試及格而毋須再做實習),將上述專科等候期縮減一半,有乜唔好?市民點會反對?膝頭有事嘅話,在港島西要等181個星期(三年又25個星期),等到真正腳跛都未見到醫生,如此殘忍,香港醫委會諸公於心何忍?霍泰輝教授話:「我們還要等多久?為了市民的健康福祉,輸入外援醫生,改革過時政策實在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