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的行為藝術 - 馮睎乾

清華大學的行為藝術 - 馮睎乾

五四運動百周年,清華大學適逢校慶,用什麼方法紀念最好呢?答案是把清華校園的王國維紀念碑圍封起來。

王國維生於清末海寧書香世家,清亡後以遺民自居,還為溥儀擔任「南書房行走」。其後他入清華國學研究院,與陳寅恪、梁啟超和趙元任齊名,並稱清華四大導師。一九二七年六月二日早上,王國維向研究院辦公室一名事務員借了五元,僱人力車赴頤和園,行至昆明湖魚藻軒,躍入水中。兩分鐘後被撈起,已氣絕。衣袋中有遺書一封,寫給他的兒子。

各方揣測王國維尋死因由,有說是殉清,有說是欠債,但據吳宓日記,王國維死前一兩個月,常跟陳寅恪和吳宓見面,談論時局。什麼時局?一九二七年那段日子,正值蔣介石「清黨」,形勢混亂,王國維很留心同代讀書人的遭遇。例如反共反俄反蔣的章太炎,當時在國民黨通緝的學閥名單上位列榜首,只好逃亡,浙江政府捉不到人,就充公了他的家產;又如大學者葉德輝,是年四月在長沙被中共黨員槍決,罪名為擁護帝制。

留辮的王國維分明是「封建餘孽」,自然有時不我與,大難將至之感。有朋友勸他剪辮,他答:「此辮只有待他人來剪,余則何能自剪之者。」陳寅恪和吳宓皆勸他離開,他卻說「我不能走」。到底是什麼驅使他自殺呢?我較同意陳寅恪,他這樣解讀王國維之死:「凡一國文化衰亡之時,高明之士,自視為此文化之所寄託者,輒痛苦非常,每先以此身殉文化。」一九二七年對王國維而言,套用今天一句老掉牙的話,就是「一個時代的終結」。他自覺是舊時代的人,那時代完結了,他的人生也就走到盡頭。

清華大學的王國維紀念碑,碑文正是陳寅恪寫的,其中有句云「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唯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自由思想和獨立精神,在今天中國彌足珍貴。現在校方在五四前夕,把紀念碑封鎖起來,不就是一種行為藝術,企圖以最象徵性的手法,影射中國人的「自由」和「獨立」正處於禁錮狀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