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手瓜是一種葫蘆科的瓜菜,但形態及生長特性跟我們常吃的瓜類頗有不同,一般瓜類會以瓜囊孕育着大量帶殼的種子,老瓜爛掉後種子便跌落土中,待來年春季再次發芽生長。而佛手瓜的果實之中卻只有一顆扁平白色的「核」,家庭主婦有時買了佛手瓜卻遲遲未吃,便會見到瓜尾爆開,由核中長出瓜藤,像是一種「胎生」的植物一樣。佛手瓜雖然是一種多年生的農作物,但卻怕冷又怕熱,熱帶的高溫使其長蔓不長果,溫帶地方的冬天又會冷死它,所以最理想的栽種地方是熱帶地區的山上,只要幾百米高,晚上比較涼快一點便成,就可以長年結果無休。如果是溫帶栽培,便當是一年生作物栽種,入冬後讓其自然死亡。
中南美洲原產 港人煲湯多
佛手瓜原產於中南美洲,又名合掌瓜、隼人瓜,在香港絕不是瓜類的主流,躋不上青瓜、絲瓜、冬瓜、苦瓜的地位,香港多是煲湯吧!這可能是由於傳入中國的時間較晚,只得百多年歷史,算是一種未「生根」的農作物,沒有發展出甚麼家鄉名菜。其實佛手瓜是一種營養好又粗生的農作物,在原產地南美及東南亞的山區可是鄉下的重要糧食,瓜果可以煮食、也可作沙律或水果,種子、嫩梢均可用,絕對是一種救荒蔬菜,也就是這種救命特質,才被引進台灣的。原來三十年代的台灣仍是日治時期,碰上一場大地震,日治政府把鹿兒島原住民所吃的「隼人瓜」帶到台灣用作救荒之用。但一直下來,台灣稱為「梨瓜」的佛手瓜跟香港一樣,也成不了主流,反而其嫩梢卻成為台灣人最愛的蔬菜之一,即是「龍鬚菜」。
香港的農夫在夏初最後一批收成的佛手瓜中挑選壯大的果實留種,放在陰涼的地方存放個多月,到八月份「立秋」後才催芽種植。一般的農夫會把已發芽的佛手瓜直接埋入田中,但其實最好是把果肉部份割除,只留扁平的種子種入土中,因為帶果肉的話,有時果肉爛掉時會把種苗一併腐壞。台灣的朋友為了省工,不想把每個瓜種剔除果肉,便只把發芽的一端掩埋於土中,讓果子露出土外,那麼,果肉只會乾枯而較少會腐爛。
二十多年前,我四處偷看其他老農夫的栽種技術,有一次騎單車經過沙頭角禾坑一帶,見到一片約三四斗種的佛手瓜田,種得綠油油的一片很漂亮,便跟那兒種田的老伯伯攀談請教。老伯原本也不是種佛手瓜的,因年事已高,已不能頻繁做翻田除草打藥的粗工,惟有轉種一些省工的作物。佛手瓜的好處是多年生,只要開始時花點成本人工,便有一大段時間可以輕鬆收穫。首先是到工地拾取舊金屬喉管或枯樹老幹搭建一個平頂棚架,架面再拉以粗鐵線成網格。下面堆起略高的田壟及排灌水溝。種植方面,以十多呎的寬距離排列栽植,入秋後即蔓延至全個網架,開始可以收成。因為瓜蔓的遮蔽關係,田畦少有雜草,而且只需以坑溝控制灌溉水份,不用天天澆水,施肥也是大概三四星期才一次,剩下最繁重的工作只是修蔓及採摘。
整枝放蔓管理 考農夫經驗
修蔓可算是種瓜類最講究的技術,特別是如苦瓜、絲瓜和佛手瓜需大面積覆蓋的藤蔓,要點有兩個:第一就是只揀選會結果以雌花為主的「掛果枝」,其餘悉數摘除;第二就是只可留「一層」葉片覆蓋棚架,不能有「搭葉」的情況,以免枝蔓互相競爭陽光。不過「講就容易」,種這一類作物的田務是比較少,但整枝放蔓管理的經驗卻不是每個農夫都有。
另外,還有一種很有智慧的混合種植方法,就是利用瓜棚下的陰暗空間種植「龍脷葉」或「富貴竹」,這兩種作物不能直曬,也是偏門,但加上佛手瓜的收入,老農也可以應付生活了。
撰文: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