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物達人】從卡帶CD-ROM到PS打敗任天堂 日迷票選最好玩平成遊戲

【玩物達人】從卡帶CD-ROM到PS打敗任天堂 日迷票選最好玩平成遊戲

【玩物達人】
令和已至,各界爭相告別平成,日本遊戲雜誌《Fami通》新一期的平成遊戲專題,就票選了21款平成最好玩遊戲和總結了平成發生的遊戲界大事。平成年代初期可以說是遊戲界的戰國時代,大大影響往後遊戲業的發展。

先看7,000多名日本機迷票選的結果,第一位是1995年的超級任天堂RPG《Chrono Trigger》,中文多譯作「時空穿梭機」。讀者評價是一生難忘的RPG,配樂同樣大受好評。排行榜也不是一味懷舊,第二位是2017年推出的Switch遊戲《薩爾達傳說 曠野之息》,第三位則是2017年的PS4遊戲《尼爾:自動人形》。榜單除了《Final Fantasy》遊戲過多之外,其實算相當多元化,既有超經典的元祖《Pokemon》,也有些當年銷量不算太好,但評價極高的生不逢時之作,例如《大神》和《Xenogears》。

《Fami通》的平成特集訪問了7,000多名機迷,票選平成31年來的最佳遊戲。

香港遊戲機維修師傅 首選《天外魔境》

八十後記者當年親身打爆過《Chrono Trigger》,自問到現在也能哼得出遊戲配樂。遊戲的開發團隊集合了三位業界巨頭:《Final Fantasy》製作人坂口博信、《勇者鬥惡龍》製作人堀井雄二及《龍珠》作者鳥山明。其指令式傳統玩法現在看來或者過於簡單,但故事和配樂以當今水準來看,仍然超班。穿梭時空拯救世界的大橋未必算新穎,但玩得夠盡,容許玩家一開始就飛去1999年打大佬,當年日本製作人有很多古靈精怪的彩蛋式小心思,現在團隊式的大製作未必有。在網絡未盛行的年代,《Chrono Trigger》其中一個最經典場面是某角色戰死退場,當時game書和廠商夾好,連爆機攻略都說救不回,卻在遊戲推出後一段時間公開復活方法,令當年的機迷既震撼又感動,也是平成年代初期獨一無二的宣傳手法。

看過日本機迷心水,我們找來八、九十年代從事遊戲機維修工作的Daniel師傅,他對平成遊戲也有自己的看法,首選1989年推出的PC-Engine遊戲《天外魔境Ziria》,「那時遊戲開始由卡帶轉用CD-ROM,它應該是首款用CD的RPG,一開始不是遊戲吸引我,而是那首坂本龍一作的開場歌曲太好聽。」一隻CD容量可達650MB,超級任天堂卡帶最大的容量也只是48MB,《天外魔境Ziria》憑着CD的大容量,加入了大量角色特寫畫面和配音,雖然PC-Engine未算取得太大的成功,但啟發了遊戲界對媒介的反思,即選用卡帶還是CD,這是平成初期遊戲界的最大爭議,也可說是任天堂將霸業江山拱手相讓給PlayStation的關鍵。

掀主機大戰 任天堂輸在死守卡帶

平成初期的九十年代,遊戲界幾乎每年都有大新聞。平成元年即1989年Game Boy推出,掀起手提遊戲機的風潮。1990年超級任天堂面世,超任和Game Boy的成功將任天堂的遊戲霸權推上巔𥧌。1991年《Street Fighter II》街機版風靡世界,重新定義了格鬥遊戲。1992至1993年,SEGA相繼推出街機遊戲《Virtua Racing》和《Virtua Fighter》,宣示遊戲已進入多邊形3D立體年代。1994年PlayStation和Saturn開賣,就展開一場影響最深遠的遊戲主機大戰。

在這裏不說任天堂和Sony共同開發超任CD-ROM,但最後鬧翻的轇轕,就結果而言,任天堂的新主機N64姍姍來遲,1996年才面世,而且堅持使用容量小但成本高的卡帶。結果導致傳奇之作《Final Fantasy VII》選擇跳船,開發團隊表示卡帶未能符合遊戲的容量需求,於1996年宣佈在PlayStation獨家推出。1997年《Final Fantasy VII》以3 CD光碟的姿態面世,被譽為這場主機戰爭的核武器,在日本三日內賣出200萬套,也是少數能在外國取得成功的日系RPG,從此勝利的天秤傾向PlayStation。CD媒介加3D風潮,其時正值製作人對遊戲重新摸索的混戰期前夕,任天堂固守卡帶失敗的結局,可說早在1989年《天外魔境Ziria》採用CD-ROM玩配音,埋下伏線。

平成後期多次的主機大戰,主要也是機能「量」的提升,從此再沒有如轉用CD-ROM和3D技術帶來的「質」變。手提遊戲機已死,VR不成氣候,或許雲端網絡技術和訂閱制會是下個遊戲界的keyword,且看令和遊戲會不會有新衝擊了。

Daniel師傅早年任職街機維修員,1989年平成元年從事家用遊戲機維修工作。

1989年推出的《天外魔境Ziria》是Daniel的平成最愛之選。

平成早年遊戲業競爭激烈,新產品層出不窮,1989年就有Game Boy面世。

日迷票選平成最佳遊戲

1.《Chrono Trigger》(SFC/1995年)

2.《薩爾達傳說 曠野之息》(Switch/2017年)

3.《尼爾 自動人形》(PS4/2017年)

4.《Final Fantasy VII》(PS/1997年)

5.《大神》(PS2/2006年)

6.
《薩爾達傳說 時之笛》(N64/1998年)

7.
《Final Fantasy X》(PS2/2001年)

8.
《Pocket Monster 紅、綠、藍、黃》


(Game Boy/1996年)

9.
《勇者鬥惡龍V》(SFC/1992年)

10.
《Xenogears》(PS/1998年)

11.
《Vainglory》(iOS、Android/2014年)

12.
《幻想水滸傳II》(PS/1998年)

13.《Mother 2》(SFC/1994年)

14.
《Splatoon》(Wii U/2015年)

15.
《Tactics Ogre》(SFC/1995年)

16.
《Monster Hunter Portable 2nd G》


(PSP/2008年)

17.
《Kingdom Hearts》(PS2/2002年)

17.
《Metal Gear Solid 3》(PS2/2004年)

19.
《Final Fantasy XV》


(PS4、XBox 1/2016年)

20.
《Final Fantasy XI》(PS2/2002年)

20.
《Pocket Monster Diamond、Pearl》(NDS/2006年)

註:因票數相同,17及20位各有兩款遊戲入選

1.《Chrono Trigger》(SFC/1995年)

2.《薩爾達傳說 曠野之息》(Switch/2017年)

3.《尼爾 自動人形》(PS4/1995年)

4.《Final Fantasy VII》(PS/1997年)

記者:司徒港燊
攝影:張志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