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五四,文化大事,最宜談書。昨天我在本報另一專欄《有限創意》提出廢除實體書,自破自立,今天講講為何捍衛它。
實體書仍存在,的確不合理,一本書怎及一部手機輕便、資料無限?既然不能說之以理,便動之以情──港鐵車廂內,看電話的乘客與看書報的乘客,表情大不同,前者往往顯得心急、毛躁甚至貪婪,後者則總一派悠然。無關內容本身,哪管用電話正瀏覽什麼大學問,一卷在手才確是氣質些。有得揀,我寧願坐到讀書人隔籬。
況且,多未必佳。電話上網勝在目不暇給也敗在目不暇給,流於瀏覽,過眼雲煙,轉頭被引誘click到別處;書呢,好好歹歹會細閱完一本。知識爆炸,都市人弱點並非資訊不足,是未能專心做好一件事。
書和報章,印出來已經舊,追不上即時新聞般快,我偏欣賞它的慢,白紙黑字無得改,校對得較慎重。網上容許事後修改,有恃無恐,落筆求求其其,錯漏到令讀者懷疑新聞的真實性,可悲可笑。
教育政策笨人笨作,語文科也搞智能教室,把課本束之高閣。可憐年長老師空懷一肚子學問,卻未必懂操控電子設備,一班小毛頭這個說tablet失靈,那個說disconnect,瞎忙一輪轉眼落堂,正式課程沒教好,本末倒置,倒不如培養孩子親書愛書吧。
聽陳志雲分享學英文心得,查字典查紙本的,揭頁過程瞥見其他vocabulary,變相獲益。
吾友風水師李丞責說:「教徒在法庭宣誓時手按《聖經》,我想不通問題時隨手翻書攞靈感,因為相信樹木有情,紙張由樹木來的。電子具不具這股『氣』呢?」
以前說「書卷多情似故人」,現在得強調實體多情。
如果你猶不明白,還有沉痛原因。想想李波、林榮基點解被大陸拉?因為銅鑼灣書店賣政治揭秘書;咁點解要實體書?因為內地上網受限制,偷偷帶一本入境反而簡單些。古詩:「夜半橋邊呼孺子,人間猶有未燒書。」原指在焚書坑儒的高壓統治下,敏感內容唯靠口頭傳授(張良就這樣習得《太公兵法》反秦);我想說,置身監察年代,真相、史實可能仰仗實體書更能保存,私人收藏,有別於互聯網話block就block、話竄改就竄改,除非當權者膽敢再來文革抄家浩劫。
百年五四,白話文運動,小說最豐收,我慶幸5月4日這天在另一份實體報章繼續連載我的推理小說,薪火相傳。朋友,紙媒啊連載啊,說old school很old school;但做人,何必合時宜?何必趨炎附勢?
(隔星期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