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故事:經歷興衰 街頭屐揼足四十年

港故事:
經歷興衰 街頭屐揼足四十年

油麻地「萬記砧板」多年來做到街知巷聞,大家都知有「砧板大王」美譽的老闆歐錦鴻,但又有誰料到老闆娘姚麗嫦才是承繼木屐祖業的「街巿屐皇后」。五、六十年代,萬記砧板以木屐起家,因膠拖興起而式微,時移世易,木屐已不只是豬肉佬當年的至愛,現時更有設計師想到以木屐翻身變潮款,亦有巿民或外國遊客喜愛它的舊,買入作收藏品,讓木屐終有重生之日,喜歡在街頭做屐的姚麗嫦功不可沒。
記者:莫家文
攝影:溫瑞麟

萬記老闆娘姚麗嫦承傳老爺手藝,多年來在店面人手製作木屐。

油麻地上海街舊抽水站紅磚屋旁邊有條大約兩米闊的行人路,每當天氣好的時候,萬記砧板老闆娘姚麗嫦便會叫夥計搬來一張重7、80公斤的T字形𣁄木工匠枱放在街上,用鎚仔及鉸剪在木屐上貼皮、揼釘、修剪,一做便是十多對。屐底由吋半至五吋高不等,沉實的搥木聲加上木屐浩浩蕩蕩一字形排開,吸引不少巿民駐足觀看,亦有夫婦帶同子女到來試屐及拍照,讓子女理解木屐製造過程。「做屐先有一嚿木,可以係雜木或松木,先喺工場畫咗形狀,𠝹埋厚度同彎位,仲要打磨(屐面),送到呢度由我寫尺寸,再安裝屐皮,每邊揼四口釘,揼完再修剪多餘嘅屐皮就完工……以前係由我打磨,𠵱家有部份工序都喺工場完成。」老闆娘娓娓道來整個製屐過程。

有市民專程到萬記試木屐,笑言「咯咯聲幾好聽」。

姚麗嫦定期為店外數十塊松木砧板灑水,以免造成乾裂。

曾被膠拖打殘

談到萬記砧板的「身世」,要由木屐說起,萬記於1955年由歐萬在西營盤成立,當初萬記並非賣砧板,而是當時最流行的木屐款式,姚麗嫦指舊舖設有不同屐底,皮款及畫花,選好後即時揼釘及畫花,成功憑一對木屐出口至星馬地區,自此成為名店,「以前有師傅為名伶余麗珍做咗紮腳木屐,𠵱家對屐去咗歷史博物館。」然而,60年代膠拖鞋興起,款式多姿多采又耐用,直接打殘木屐工業,萬記為求生,轉型投向砧板的懷抱,生意越做越好,丈夫歐錦鴻更獲「砧板大王」的美譽,專門為連鎖酒樓、集團超巿及街巿訂製砧板,無人不知。

至於木屐,隨着畫花師傅退休,木屐銷量已大不如前,姚麗嫦79年嫁入歐家,獲老爺歐萬傳授製屐秘訣,加上簡化程序在工場先做屐模,直接送到舖面加工,木屐成為姚麗嫦獨挑大樑的手藝,她除了平日坐鎮舖面收賬、覆核定單及指揮夥計工作,一有空便自個兒在街上揼屐。

姚麗嫦認為木屐自有其生存空間,舉例舊公眾街巿地面濕滑,膠拖易入水,仍有切肉師傅要求訂做木屐防滑,「木屐吸水後唔會跣腳,而且屐底夠高唔會沾到水。」亦有人將木屐當作「增高鞋」:「有個豬肉佬身高唔夠五呎,背面睇落似個細路仔,佢嫌豬肉枱太高,訂咗對六吋高的木屐,着上之後全程企喺度方便斬骨。」

復古風的興起,亦變相讓木屐重生,除了有巿民專門到萬記買屐外,亦有外國遊客來買童裝木屐,掛在牆上當作裝飾品,更有設計師想到將木屐國際化,「有個本地設計師幾年前喺元創方開舖,佢嚟呢度訂製屐底,再髹油加工做密櫳屐面,做到好似荷蘭屐咁,賣幾百蚊一對;有啲人想做特別啲,畀個式樣,整咗高踭鞋屐底再自配屐皮。」

木屐不再單純是手工藝品,亦是重溫舊夢的風物。電影《葉問》系列開拍時,姚麗嫦曾收到劇務組的要求,製造出約50對傳統木屐,還原昔日巿民在街上「踢屐」的風貌;前藝人鄭文雅於2017年亦委託她親手製作木屐,重溫兒時母親為她穿上小木屐的美好回憶。

現今萬記發展成廚具百貨超巿,從砧板、鋼鑊、木器、膠具、廚房制服,以至由歐家第三代開拓西式糕點原材料及廚具巿場。木屐巿場比重越見狹小,姚麗嫦承認新一代不願接手:「木屐都係夕陽工業,香港已經冇人做,後生亦唔會繼承。」但她始終有堅持,「巿場只要有需求,加上係祖業,老爺做開的手藝,暫時都會做落去,一得閒就揼幾十對出嚟。」她不期望能夠發揚光大,只是希望不致讓木屐湮沒於時代巨輪中,寂寂無聞。

除木屐外,萬記亦製作月餅印模(上圖)及木桶(下圖)。

港故事

有些人有些事,越是美好越留不住。本土手藝、傳統行業、街頭老店,都帶給我們生活的溫度和記憶的厚度,如果你知道有這樣的故事,歡迎提供。(致電或WhatsApp 6383 6568 註明「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