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五四前夕,容我自認一下文青──寒舍書不多,多到放床下底。近年搬得屋密,搬運公司的龍哥一把抬起紙皮箱就中招嗌道:「余生,入面乜來的?咁鬼重!」我答書,下次龍哥學精,要收附加費。書本,死死實實塞滿一箱,的確夠晒質量(mass)。
早前訪問梁芷珊,她感慨離婚前office在皇室堡:「連個倉都海景維園景。」放什麼貨?伊人出版社的著作。我衝口而出:「即是最唔值錢的東西啦!」芷珊倒不介意,連連點頭笑得花枝亂顫。甲級寫字樓用來藏書,還真奢侈,有錢就任性。後來,她遷往黃竹坑工廠大廈,反自在輕鬆。
夫書者,佔地方、利錢薄、拍烏蠅,不信請看,來來去去得「三中商」等中資機構夠膽在大商場辦門市,阿爺補貼,志在思想統戰。另方面,據聞有些大業主願打折扣租舖位給書店,為增加商場文化氣息喎,如同某已故信佛地產商優待素菜館一樣,當做善事,販書賺不到錢的。當年,我和中文系同學唯一想到的生意經竟是開二樓書店,而且專賣文史哲,果然書生之見,好彩沒搞成。
那麼,我現在為何塞到床下底而不把書show off「增加家居文化氣息」?真正喜閱者便明白,尤其中文書,隨心購來,外觀和size各異,排列豎立,書脊高低斑駁。整齊而具氣勢的,是大富之家的全套百科全書,束之高閣,並非買來讀,買來展覽。貧窮乃原罪,平民傢俬店賣的層架,你試試擺書,包管會日久壓彎。家有原木靚櫃、住得起大屋(想想佔去樓宇面積呎價),才好學人附庸風雅。
前面說藏書扮文青,但我愈來愈覺得,買書這件事本身並不文青啊!因為唔環保。我愛大自然,慳紙慳斬樹嘛。文青畢竟是「莊文清」,裝模作樣,俾人鬧唔環保就弄巧反拙了。
平心而論,隨身攜帶一本書就一本,頂多三本吧;講到學富五車、旁徵博引,哪及得手機上網方便?雲端無限,知識寶庫取之不盡。
落筆寫文章,要查資料,當然又係電腦搜尋快。
諗來諗去,我想不出一條理由。百年五四,文學革命,難道亦是時候全面廢除實體書?統統燒了算?留下來,只坑死愚人如梁芷珊和我之輩而已。
明天在本報另一專欄「人事音書」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