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委會提出放寬海外醫生在港註冊方案,貌似開放,實則製造分化,即使投票通過,亦對解決本港醫療問題於事無補。特首林鄭月娥開始頂唔順啦,開腔埋怨醫委會方案矮化衛生署醫生(醫委會得罪公務員噃),港大中大醫學院亦發表聲明反對。
咁鬼多爭議,皆源於醫生保護主義。最近「團結香港基金」發表醫療報告,開宗明義就指:「醫療系統承載力不足,本地公院醫生嚴重短缺」,講本港人口急速老化,慢性病不斷增加,本地公共醫療系統瀕臨崩潰,報告列舉一啲數字:
(一)公院提供80%以上的住院病床日次,公院醫生只佔全港醫生一半;(二)2003至2017年,公院醫生數目增加20%,病人數目增加43%;(三)2018以後情況更會惡化,公院醫生負擔工作量超逾能力範圍,導致更多公院醫生離職。(按:有自願醫保計劃之後,保險公司生意持續性增加,引發私立醫院不斷吸取公院醫生轉職。)
咁搞法,65歲以上人士如何是好(長者買自願醫保太貴),基層市民如何是好?真係要合乎伊利沙伯醫院一位醫生呼籲:「香港人不要老,不要病」?「團結香港基金」參考新加坡經驗,發覺新加坡十年前為解決醫生不足問題,大刀闊斧,輸入外地醫生(按世界大學醫學院排名而訂下輸入資格),在2008年,新加坡有醫生7841名,每一千名人口比例係1.62;香港有12215名醫生,人口比例係1.76,香港勝過新加坡。但到咗2017年,新加坡有13386名醫生,人口比例增高至2.39,相反地,香港醫生數目增加至14290名,人口比例只係微升至1.93。新加坡醫生數字在2003至2017年間上升70.7%,香港只增加16.9%,增幅相差54個百分點。新加坡一下子從後趕上,醫療超越香港,皆因政府有魄力有遠見,在民生健康方面,絕不向醫生霸權低頭,不容許醫生保護主義滋長。反之,自2007至2018年,香港三位特首皆無心挑戰醫生霸權,政策妨礙海外醫生來港就業。香港人最崇拜考試,要求醫生考試,似乎天公地道,但是海外醫生報考香港醫生及資格試,及格率低,考第一關專業知識考試,自1996年至今,及格率從未達到40%,原因?港大醫學院副院長劉澤星醫生(風濕病學專家)講:「我考都會肥佬啦,我點會仲記得兒科及婦產科(其中一項考試內容)」。正是魔鬼在細節裏,講考試說得漂亮,實則就係機關算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