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反修訂《逃犯條例》遊行,逾十萬市民參加,創近年上街人數新高。然而當日署理行政長官張建宗說:「人數多寡唔係重點。」對,整件事的重點,從來都是「洗頭艇合法化」。他又說社會擔心修例,不少人是因為「不明白實際情況,沒了解有雙重關卡」。這句話又是一針見血。大陸司法制度,誰夠膽說自己「明白實際情況」?正因為不明白,大家才會擔心。我們也的確不了解雙重關卡,只相信中、港兩地有雙重標準。
當年反第23條立法,民情洶湧,但今天修改《逃犯條例》,氣勢弱了很多,似乎因為欠了一個「激勵人心」的葉劉。當年葉劉的關鍵角色,今天,只有兩個人有足夠大的氣場勝任:除了國家領導人梁振英,就只有十六年前反23條的湯家驊。
《逃犯條例》的修訂,涉及國家安全,令香港不會淪為「逃犯天堂」,事關重大,但奇怪了,梁伯卻從未明確表態!他是否忙於統計蘋果廣告,工作太繁重呢?看來03年葉劉一角,就只能倚重湯大狀了。
湯家驊說,反對修訂《逃犯條例》的聲音都是政治口號,「都是不理解移交疑犯是什麽東西……沒說服力的民意是不具代表性的」。這句話跟「人數多寡唔係重點」,如出一轍。然而古往今來,很少人會持這種論調。關於民意,我馬上想到幾句名言。《大學》說:「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國語.晉語三》郭偃曰:「夫眾口禍福之門。是以君子省眾而動,監戒而謀,謀度而行,故無不濟。」維尼(Alfred de Vigny)的《詩人日記》(Journal d'un poète)說,當權者跟從民意就會強大,牴觸民意就會失敗(Lorsque le pouvoir suit l'opinion, il est fort, lors qu'il la heurte, il tombe)。
「沒說服力的民意」是否不具代表性,我不知道,但可以肯定:沒代表性的政府必然不具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