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2016年上映的那部法國電影Elle嗎?就是被影評人標籤為強姦反轉劇的那部。老戲骨Isabelle Huppert在片中飾演的中年女子在開場鏡頭中就被闖入家中的陌生人強姦凌辱,但她沒有報警,到結尾不動聲色處理掉傷害過她的男性。
這個月強姦和反轉兩個詞也頻頻進入輿論場,講的是大陸電商老闆和控告他強姦自己的女留學生。強姦是指女方所說富翁在逼她飲酒後又去她公寓強行性交,反轉則是大小媒體不停放出的監控視頻和電話錄音讓一直關注此事的觀眾不停轉移陣營。
富翁是公共人物,素來多行為浪蕩的新聞,大家默認他沒有管住下半身,無需置疑,目光反都集中在女學生那裏,拿不準她到底是哪個角色:需要全民為之發聲的受害者、勇敢鬥惡龍的女權鬥士還是想要做錢色買賣的撈女,甚至更神秘也更可怕,是想要扳倒富翁商業帝國的美人計的誘餌。
這些討論讓我忽然理解了Elle故事裏那個特立獨行的女主角為何沒有選擇依賴傳統的力量,司法也好,輿論也好,那固然是因為她的強大,也應該是出於對這些社會公器的不信任、甚至鄙視。並不是說她不會或不應該選擇這些途徑保護自己,只是說她看得到所有的無私背後是一個一個有自己立場的人或機構。毫無保留地依賴公器,個體就會被整體議題吸收和吞沒。所以,這些途徑該用的時候是要用的,但後果要一早知道需要自己扛。
早前某個夏令營上有個老師提到hyperpolarization一詞,是說很多時候社會新聞引發的辯論早就和當事人甚至事情無關,而是被高度抽象成說話者自己支持的某個信念。這宗強姦訴訟即是如此,性別政治也好,社會財富分配也罷,越發酵就越百家紛紜。女學生此刻是高度象徵化的表意符號,被鑲嵌在不同敍事議程裏,一切早已於真相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