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做父母似乎特別難,早早為孩子搶學位是等閒事,近年,隨着雙職父母越來越多,為養家無暇照顧子女,加上所住的納米樓容不下一個外傭,不得不尋求託兒服務,但偏偏香港相關名額少得可憐,專門提供0至2歲育嬰服務的育嬰園更是一位難求,等得來,孩子都長大了。排不到,雙職父母可以怎麼辦?過了嬰幼兒階段,父母又真的能夠鬆一口氣了嗎?
育嬰園名額不足 媽媽辭職湊B女
育有兩個孩子的Bonnie,和丈夫同任社工,五年前大仔出生前,已決定不請工人照顧,也不想由年紀漸大的長輩湊孫,怕他們體力不支,早就想好報讀育嬰園,在孕期5個月時已入紙申請。大仔8月出生,臨近開學,適逢是退託的高峯期,結果出生翌日就獲取錄,但去年11月底出生的細女就沒那麼幸運,至今5個月大仍未有位,「屋企附近嗰間只得10個位,但我個輪候編號係幾百,可想而知機會好渺茫。」坐完月,放完產假,今年2月還未有消息,Bonnie最後決定辭工做全職媽媽。
政府零資助 每月6千成負擔
現時社會福利署轄下有12間資助獨立幼兒中心(即育嬰園),截至去年,全港僅得747個名額,而附設於幼稚園的幼兒中心的名額,則大約有6,000個,但根據政府數字,現時本港0至2歲的人口大約有17萬,爭崩頭情況可以想像,難怪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亦指相關託兒服務是「嚴重不足」,Bonnie亦同意託位太少,另一方面,金錢也是個問題。Bonnie兩夫婦的收入,剛好跌入甚麼福利都沒有的夾心階層,不合資格申請資助,育嬰園每月五、六千元的學費亦是個負擔,「不是每個家庭都接受工人,也不是個個有四大長老幫忙,政府有沒有想過這些群體的需要呢?如果可以不用理會入息限額,只要入到託兒服務就給予資助,每月給予千多二千元的話,對父母絕對是好消息。」
當上全職媽媽,Bonnie不時都揹着細女,拖着大仔到公園玩,一個湊兩個,少點精力也不行,除了資助,她更希望產假增加,「部份國家產假長達一年,我當然明白在香港難實行,始終每個地方制度及資源都不一樣,我覺得至今增至14周產假已是一個進步,但如果可以再長一點,對媽媽和小朋友都有得着,更有充足時間熟習照顧小朋友,復工後亦會對公司更有歸屬感。」
雙職父母四圍騰 盼增社區保母
做文職的Helen,大女今年9歲,細仔6歲,兩個當年都順利入讀家附近的育嬰園,度過最困身的嬰幼兒階段,Helen原以為會輕鬆一點,豈知原來越大越麻煩。因為四大長老分別住沙頭角和內地,幫不上忙,兩個仔女多年來都靠兩夫婦自己湊,「所以多年來我一定係揀全日制學校,方便我同丈夫返工、放工接送。」
就讀小三的大女每天放學後,會先去社區中心功課班,待媽媽放工後接回,而就讀幼稚園高班的細仔,則會直接坐校車到媽媽公司門口,Helen一放工下樓就可以接他。如遇着大女要上興趣班,細仔就會使用學校的延展服務,待媽媽先送姐姐去上堂才去接回,行程緊密,分秒必爭,Helen說:「每日放學我哋好似打仗咁!」說得輕鬆,其實多得兩夫婦互相配合。Helen和丈夫阿輝工時穩定,準時下班兼無OT,阿輝說:「夜晚成日同太太開會,諗吓點安排,學校活動邊個去,分頭行事,盡量在自己時間擠出嚟去準備。」
母內疚:女兒慘成彈珠人
Helen覺得其實仔女越大,越需要託兒服務,「最大麻煩係好多學校假期:教師發展日、退修日……暑假、長假期反而易安排,可以送去長輩屋企住,但幾日假就冇相關託管服務。考試放半日就仲大件事,我要請假,試過請唔到,我就食晏時趕住送佢去婆婆屋企,再趕返工,等爸爸放工去接,你可以想像有幾忙。我經常形容我個女係彈珠人,今日去呢度,聽日去嗰度。」她更因此覺得對子女有所虧欠,「亦試過女兒夜晚病,漏夜送定佢去婆婆屋企,大女有因為咁喊過,唔舒服當然想留在父母身邊,但我哋工作真係太忙請唔到假。」
其實他們也有試過找社區保母,「其實唔係想像中咁易搵,搵唔到住附近嘅姨姨,其他都未必願意跨區來幫你湊幾個鐘,好希望多啲呢類服務,幫到我哋雙職家長。」政府近年鼓勵大家生多幾個,但配套支援卻有所不足,Helen直言,雖然照顧子女是父母責任,但仍期望社會多些支援服務,「點講都好,我都仲有老人家幫,最多送小朋友過去,但有啲朋友真係冇,惟有拎無薪假,甚至有啲因為當初諗唔掂點湊而決定唔生。我大女今年都9歲,不經不覺捱咗咁多年,如果有服務配合到大女呢個年紀,我哋真係舒服好多,起碼唔使咁頻撲。」
香港主要託兒服務
1.資助獨立幼兒中心(育嬰園)
.全港有12間,專門提供0-2歲幼兒託管服務,截至去年,全港共有747個名額
.分佈於18區,每區一間,但不包括南區、觀塘、黃大仙、西貢、大埔及離島區
.有懷孕證明就可以報名
2.附設於幼稚園的幼兒中心
.全港名額約6,000個,成功入讀通常可一直讀到6歲幼稚園畢業,但名額極少
.根據教育局2014年數字,西貢、觀塘及屯門最多位;灣仔、大埔、荃灣最少位
.通常要有出世紙才能報名
3.社區保母
.全港約有1,800位,在自己家或營辦機構認可的地點提供託兒服務
.主要以義工形式招募,每小時津貼約$18-24,追不上最低工資,難吸引人入行
.政府未有提供專業培訓,質素未必有保障
記者:黃子配
攝影:周芝瑩、潘志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