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市區沒有發展的餘地,地產商早已把它們的推土機搬到了坪洲,豪宅、大商場漸漸改變了小島的原貌。有人支持發展,深信興旺對坪洲才是好;有人力保舊物,認為保留歷史才是更全面的好。
坪洲地方細,街坊鄰里相熟不奇怪,但要數到人人必識的,該是開榆叔(黃開榆)。曾任坪洲鄉事委員會副主席的他,今年92歲,出生至今,一直居住在這小漁村中。「從前坪洲的工業區好發達,有灰窯廠、牛皮廠、火柴廠,當年養活坪洲幾千人。」回到工業火紅的年代,曾經是亞洲最大的「大中國火柴廠」建於現今碼頭附近,每到上下班時,數不盡的工人進進出出,開榆叔也是其中一員。
住了九十多年坪洲,最愛它的寧靜與治安好。「有時班仔女叫我出去香港島住幾日,唉,你唔好搞我,我返坪洲屋企。」比起方便的市區生活,他更愛坪洲南灣的老地方。訪問當天,他帶我遊走坪洲一圈,由新起的豪宅區,走到山頂的足球場。比起沿海工地,他更討厭被四面石屎牆包圍的足球場,說滴風不入教人怎踢波。「每個區份都係要發展,難道爛溶溶好嗎?起樓是人家的事,人家有錢就起靚樓,冇錢咪起一間算,有錢我裝修喺道牆貼金都得。」從前坪洲有四間酒店,客源多為愉景灣的外國人,但自從愉景灣隧道開通後,外國人都跑到東涌,坪洲的酒吧也只剩一間。「所以你問我支唔支持發展,我一定支持,唔發展點興旺。」
花200萬積蓄 改建變藝術空間
小島的歷史,還是要有人記錄。坪洲工業的輝煌時代,Sherry沒有參與太多,「我只記得小時候走過牛皮廠,總是要掩着鼻子,隔着幾條街都聞到牛皮的味道。」從前愉景灣是牛房,屠宰牛隻剩下的皮就會運到坪洲加工,血淋淋的牛皮需要浸泡、染色、晾曬,產生大量污水,途人走過都避之則吉。「後期,愉景灣改建成為住宅,牛皮廠漸漸沒落,開始分租給其他行業。我讀夜校時,便在這裏的電子廠兼職。」這就是她與牛皮廠的唯一淵源,她卻依然花盡半生積蓄改變這個地方,「修葺這個地方成為藝術空間叫『秘密花園』,至今用了二百多萬,家人朋友都不支持我做這件事。」
這一股不知從何而來的儍勁,大概是來自身為坪洲人的歸屬感。年輕時曾經外出打拼,「以前因為打工住過幾天銅鑼灣,始終還是覺得坪洲好,就搬回來。」見盡花花世界,她依然忘不了自己的「根」,於是在時代的巨輪下,她仍拚命保留那些美好的舊事物。只是把這裏改造成坪洲景點,牛皮廠仍難逃重建命運,她對此反而看得豁達,「我和業主的租約仍剩下三年,如果可以續約維持下去當然好,但若然要收回重建,我也無悔。」她坦言只希望坪洲牛皮廠能在最後一段路發光發熱,讓人留下美好印象。
秘密花園
坪洲永安街21號
採訪:周咏詩
攝影:倫星揚、劉俊霆、李健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