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在中醫角度,屬於「濕重」的食物原來不是指食物帶水份。註冊中醫師曹瑋雯解釋,濕重食物是指進食後脾胃難以吸收及消化,例如常吃生冷食物會削弱脾胃陽氣,阻礙其運化,引致體內生濕。過度吃甜食也會增加脾胃負擔,可致生痰生濕,包括港女最愛的珍珠奶茶及芝士奶蓋茶等。
蒜茸時蔬韭菜餃助散邪氣
中醫學說提倡春天飲食以甘味、辛味食物為主,因為甘味食物可補益脾氣,即有強壯脾胃作用,可提防春天因肝氣太旺而影響脾胃,包括糙米、豆類、淮山、黨參及黃芪等健脾益氣的中藥。至於辛味食物即薑、葱、蒜,可散發體內的風寒邪氣,幫助陽氣生發;推介菜式包括洋葱湯、蒜茸煮時蔬及韭菜水餃等。
當內濕遇上環境的外濕,例如春天多雨潮濕的氣候,可造成「春困」現象,代表身體有濕氣及陽氣不足,令人時常感到困倦乏力,出現「瞓極都唔夠」的不適。除了要注意飲食外,抽時間做運動都有助排走濕氣,不能忽略。曹稱,中醫認為春天對應肝,故動怒特別容易傷肝,建議都市人此時更要放鬆心情、放慢腳步,做事別過於心急,以免影響身心健康。
■記者梁麗兒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