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有科學家稱研發一種技術,可讓因中風等病而喪失說話能力的人「重新說話」。加州大學三藩市分校(UCSF)的科學家將電極置入志願者腦部,解讀大腦言語中心的訊號,再透過電腦模擬其聲道透過合成器「說話」。
破解腦部訊息
研究成果刊登於科學期刊《自然》。五名參與研究的志願者均有健全說話能力。他們高聲朗讀數百句子時,電腦追蹤負責語言的腦域活動。研究員分辨出負責說話的聲道活動,製造由腦部活動控制「虛擬聲道」,模仿嘴巴、舌頭、喉嚨和下巴的活動,發出合成言語。
模擬器的言語雖有部份含混,但大部份均可被理解。研究人員指今次實驗中,電腦較難模擬相近的發音,亦不能在沒有使用「虛擬聲道」時直接破解腦部活動,「大腦將你所思所想轉化成聲道活動,這就是我們想破解的部份」。團隊稱下一步將邀請不能說話的人參與測試,技術有望於未來發展成可於臨床應用的儀器為病人「發聲」。
中風、大腦麻痹、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柏金遜症、多發性硬化症、腦部受傷和癌症可令病人喪失說話能力。有人會利用儀器追蹤眼睛或臉部肌肉活動,逐一串出字句,一分鐘一般只能串出10個字,但常人一分鐘平均說100至150個字。研究員指希望研究能為這類病人帶來希望,讓他們重拾與人溝通的能力。
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