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藝遊】文藝復興素描真迹 看小手稿讀大師心

【周末藝遊】文藝復興素描真迹 看小手稿讀大師心

【周末藝遊】
美國插畫大師、《素描的原點》(Successful Drawing)作者Andrew Loomis講過:「判斷一幅畫為甚麼不好,通常不得不回到基本功。」中國畫家徐悲鴻也一針見血地表達過:「素描為一切造型藝術之基礎。」我們知道達文西、米高安哲奴、拉斐爾、提香(Tiziano Vecellio)等是意大利文藝復興(Renaissance)全盛期的大師,可有集中欣賞過他們的基本功?42位大師、52件文藝復興時期的素描真迹,正在澳門藝術博物館展出。寥寥幾筆、高下立見。其實到了文藝復興結束的16世紀,素描已經成為呈現藝術家才華與創意的獨立收藏門類,但早期素描存世數量十分稀少。

英國大英博物館堪稱世界三大素描及版畫收藏中心之一,收藏包括文藝復興時期被喻為藝術家「革新證據」的一批素描作品,成為了這次「大英博物館館藏意大利文藝復興素描展」的豐富內涵。展覽按人物、運動、光線、服飾、自然界和故事分為六個展覽主題,包括被喻為「文藝復興畫壇三傑」的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米高安哲奴(Michelangelo)、拉斐爾(Raphael)和米高安哲奴的老師基蘭達奧(Domenico Ghirlandaio)等的大師素描真迹,歷史可追溯至1470至1580年。

大英博物館珍藏 主題各自呼應

「素描不僅是藝術家的私人習作或工作圖紙,它們表現出創作者的想法和抉擇,還有功力,我認為它們本身就是藝術品。」大英博物館研究員和是次展覽的駐場策展人Sarah Vowles介紹拉斐爾那幅只用黑色粉筆素描的《天使習作》(Study of Angels)時如是說,人體素描不也是的達文西人體解剖研究成果?「文藝復興呈現出人文主義精神,關心人性、感情、現世生活,畫家利用光線來塑造立體感和敍事戲劇性,是這黃金時期的革新重點。」

Sarah強調,藝術家在工作室花上大量時間來繪製草圖,才能創作出完美的作品,無論是繪畫還是雕塑亦言,「對人體的精確再現是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藝術的核心追求,但大師的素描也不止於此,還影響社會發展。」站在倫巴第畫派的一幅《帶穹頂的六角形建築草圖》前,Sarah說這草圖不只是藝術家天馬行空的紙上點子,據聞後來這六角形建築真的被建了出來,實現了藝術家的心思。

六個主題各自呼應,大家可從大師的筆觸,無論是鉛筆、炭筆、炭條、石墨、粉筆的勾勒,看到當時的生活點滴,例如從Ghirlandaio的《托納波尼家族女子像》或Francesco Salviati的《坐姿女性衣飾習作》的筆觸清楚看到昔日時裝的款式和質地,了解當時的潮服和派對戰衣,也從中作光影和服裝的研究,看到藝術家為作品添上生命力與動感。

達文西袖珍墨寶 誇張五官有情

眼前Federico Zuccari(約1542-1609)的《對貪婪者的懲罰:為佛羅倫斯大教堂所作的習作》最為震撼,硬筆褐墨,加以褐色薄塗和水彩,畫面場景十分混亂,火燄吞噬着貪婪者的靈魂,有種昔日在虎豹別墅看的警世地獄畫一樣的感覺。1575年Federico Zuccari受聘在佛羅倫斯大教堂的穹頂畫一幅名為《最後的審判》的壁畫,他在好幾幅素描中探索了地獄之景,這素描是其一。

第一次感覺素描比色彩鮮艷的大油畫更有感情,透過他們記下初心的素描,你可以跟藝術家純粹的穿越接觸。我最喜歡的一幅是展覽中最小的,是達文西的袖珍墨寶《老年女子和老年男子漫畫像》。每幅圖作雖比郵票大小許,但方寸之中卻能看到大師的功力,畫內誇張的五官同時展現大師的想像力,筆不在多,有情則靈。

文藝復興是世界藝術史上一個經典時期。它發源於14世紀的意大利,15世紀後期起擴展到西歐各國,16世紀達到高峯。文藝復興醞釀時期,意大利各城邦商貿繁榮,中產階級及城市化生活方式開始形成,人們的世界觀開始改變,知識分子對古典文藝產生興趣,鑽研古代希臘、羅馬的文學、建築和雕刻,為文藝復興萌芽成長創造了有利條件。

15世紀文藝復興全盛時期,以單色線條表現光影明暗,並客觀地描畫物體的藝術──素描大量湧現,藝術家們用炭筆、堊、金屬尖筆、鵝毛筆及墨水進行創作。至16世紀,素描在藝術創作中佔更重要的地位。隨着活字印刷術的盛行,紙張供應增加價格下降,藝術家便把素描當作發掘思路、捕捉靈感的重要平台,成為了繪畫範本之餘,更被賦予全新的獨立藝術價值。過大海看一轉,你會對素描的地位改觀。

Sarah過去復活節在澳門藝術博物館舉辦講座,分析文學復興大師作品風格。

澳門聖若瑟大學高級講師Gerald Estadieu介紹該校以科技重新塑造成立體雕像。

《對貪婪者的懲罰:為佛羅倫斯大教堂所作的習作》
Federico Zuccari(1542-1609)的硬筆褐墨,加以褐色薄塗和水彩,以黑堊為底。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岩石景色》
Gherardo Cibo(1512-1600)的硬筆褐墨,加以褐色薄塗,以白色渲染(部份氧化),繪於藍色紙張之上(約1550-1580)。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老年女子和老年男子漫畫像》
達文西的袖珍素描,方寸內人物誇張的五官能看到大師的想像力。

《尤利西斯責備忒耳西忒斯》
在「故事」環節,有Niccolò dell'Abbate(1509/12-1571)畫的這幅畫。硬筆褐墨,加以灰色薄塗,以白色渲染,繪於米色紙張之上,並打方格以便於轉用。(約1560)。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帶穹頂的六角形建築草圖》以白色聚乳酸材料打印出成立體的隱雕。

由大英博物館運來的文藝復興大師創作的52件素描佳作,呈現該經典時代的變革與創新,歷史可追至1470至1580年。

大英博物館館藏意大利文藝復興素描展

日期:即日至6月30日
地點:澳門藝術博物館(澳門新口岸冼星海大馬路澳門文化中心)
時間:10:00-19:00(免費入場)

採訪:鄭天儀 
攝影:The Cultur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