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性讀書計劃助雙線發展

彈性讀書計劃助雙線發展

「我哋唔想睇到一個當Fit精英運動員,入讀大學後,體育成績會退步。」香港浸會大學體育及運動學系教授鍾伯光博士表示,浸大由2015年開始設立獎學金予香港精英運動員,每年約十個名額,試辦三年後好評如潮,去年再多批三年,以全額獎學金每年獲42,000港元資助,希望運動員在彈性的授課模式及延長修讀年期下,可以體、學雙線發線,李慧詩就是最好例子。

Sarah獲浸大全額獎學金入讀該校的文學院,在17年9月開始創意及專業寫作文學士課程,今學年修讀三科,每星期上兩天晚課,每次三小時,不會阻礙日間訓練時間,浸大亦放寬精英運動員的修讀年期,可長達10年,就算面對大賽如2020東京奧運,都可放心暫停學業訓練。鍾博士寄語入讀的運動員,一定要對自己的運動負責,繼續努力,造出好成績。

香港體育學院亦提供精英運動員獎學金計劃,近4年跟8間本地大學(港大、中大、理大、浸大、城大、教大、嶺大、科大)簽署「精英運動員學習計劃備忘錄」,資助金額跟浸大相若,體院可推薦精英運動員入讀,合資格運動員必須是現役或退役獎學金運動員;香港奧委會亦於08年成立香港運動員就業及教育計劃,今年放寬資格,由以前亞運或亞錦賽三甲擴展至前八名即可申請教育獎學金,全日制大學課程每年最高資助為60,000港元。

體院亦於15年起推出夥伴學校計劃,協助年輕運動員一邊投身全職訓練,一邊繼續高中學業,不少冒出頭的年輕選手包括男子花劍世青冠軍張家朗、女子重劍世少冠軍的佘繕妡都是受惠於這個計劃。

今年二月公佈的預算案,特區政府將向香港運動員基金注資2.5億元,增加獎學金支援運動員體學雙軌發展,鍾博士期望加大資助範圍:「現在獎學金只可讀一個degree,但香港學士已很普遍,應考慮伸延至資助碩士學位。」

不少精英運動員都透過各資助計劃重返校園,不過,像李慧詩選讀體育以外科目的例子並不多,九成人讀的科目都跟體育有關,如香港110米欄紀錄保持者陳仲泓及香港壁球一哥李浩賢,就選讀體育及康樂管理系。

慧詩第一個學士學位是香港教育大學,有不少亞運獎牌港將都是教大畢業生,包括壁球歐鎮銘、羽毛球葉姵延、划艇駱坤海及李嘉文、空手道李嘉維等。

佘繕妡

後記:我的志願永難實現

訪問中請Sarah在白板上隨心寫些東西,她寫了「我的志願」,原來小學曾立志要當警察,到中五後做全職運動員時也記掛着,她說:「嗰時只畀兩年時間自己做全職,冇人會諗過自己係下一個黃金寶,反正我的志願永遠實現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