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界財演 - 馮睎乾

學術界財演 - 馮睎乾

最近屢次在Facebook見到一個詞,叫「學術界財演」,看來是個潛力無限的潮語。我向來「對字不對人」,今天就記一記它的誕生。

所謂「財演」,即「財經界演員」縮寫。財演的工作,簡言之,就是借專業術語作包裝,以個人名氣為號召,引誘水平不高的大眾,投資自己推介的產品。做財演有問題嗎?沒有。你盲從,那是你的問題。

「學術界財演」是大灣區一門新興奇葩產業,賣點是「跨界別」,須集學者、生意人、KOL、青年導師等身分於一身。操作方式跟財演差不多,宗旨也是推銷。但財演只有俗氣,學術財演則較有仙氣。一個地方越多人有「名校狀元情意結」,那兒的學術財演業就越蓬勃。

從一個富國際視野的角度看,學術財演既是學者,又做推銷,屬於時髦的「斜槓族」(slashie)。股票價格可升可跌,斜槓族的成就也有高有低。究竟學術財演推銷什麼呢?最近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博士接受《大公報》訪問,就說出以下金石良言: 「大灣區是香港的福地,香港人應該思考如何利用周邊的關係,既鞏固香港的位置,同時對國家有貢獻……為什麼內地年輕人飲喜茶而唔去STARBUCKS?這是中國獨有的文化,是一個文明的『範式轉移』,要香港年輕人擁抱這種『範式』,相對於灌輸意識形態更容易。」

一個留學耶魯牛津的國際關係學者,忽然叫你跟中國搞關係,在大灣區飲喜茶,這新聞雖沒有「安心偷食」那麼哄動,但在本地文化小圈子也引起一陣漣漪。上面說過,做財演是沒問題的,何況出動到「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推銷大灣區喜茶,用核彈殺蒼蠅,畢竟是國際第一人。近廿年來,這個詞已變成營銷界口頭禪,語言學家Larry Trask曾建議大家,最好不要說「範式轉移」,若閱讀時碰到任何包含這字眼的內容,就要加倍小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