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埃及記】開羅垃圾城的悲歌 日薪不足$45

【入埃及記】開羅垃圾城的悲歌 日薪不足$45

【入埃及記】
每天忍受惡臭搬運超過100公斤垃圾、徒手分類廚餘,透過勞力汗水換取不足45港元的日薪,這便是開羅垃圾城(Mokattam City)7萬名居民的寫照。整個社區也遍佈電子垃圾、鋁罐、廢紙、膠樽、廚餘;當地人自50年代開始上門收集垃圾,超過80%的廢物最後得以循環再造,他們被稱為「Zabbaleen」垃圾收集人。超過九成居民也信奉科普特基督教(Coptic Christian),右手刻有一個十字架紋身,不少遊客也專程前往區內一個著名的聖西蒙岩石教堂參觀。

為國家處理廢物 值得尊重

四周也滿佈未處理的垃圾。

垃圾城的居民自50年代起,在開羅市中心逐家逐戶上門回收廢物,直到80年代電力普及,開始採用機器把垃圾回收再造。根據統計顯示,開羅每日有超過15,000噸固體廢物,當中有10,000噸由Zabbaleen收集,超過80%成功循環再造,以環保角度來說,回收率的確驚人。45歲的居民Bekhit Mettry是非牟利機構The Associa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A.P.E)公關經理,親身帶記者及攝影師兩人深入垃圾城的內部。

「Zabbaleen帶有貶義,在埃及人們也視垃圾收集是一種污穢工作。不過我們卻認為自己的工作是潔淨,處理國家的垃圾,值得尊重。」Bekhit語重心長。垃圾城內分工清晰,男性負責所有粗重搬運工作,每天凌晨3時便出發到開羅各區收集垃圾,而婦女及小童則負責分類垃圾。17歲的Nermeen從小在城內長大,小六畢業後便沒有讀書,平日工作主要與母親分類垃圾。記者沿漆黑的石級走訪她位於3樓的居所,環境比想像中理想,大廳以及兩間房間也鋪上地毯,少量衣服雜物,目測面積大約1,000呎。她們一家八口一起生活,不過樓下佈滿垃圾,打開窗戶時垃圾味頓時湧出來。Nermeen的父親表示:「生活非常艱苦,希望下一代有更好的出路,無奈地每月只賺取3,000埃鎊(約1,400港元)的收入,平均日薪不足100埃鎊(約45港元),供養一個家庭也不容易,而且有一半收入也用來交租金。」

親身踏入垃圾堆,廢物與蒼蠅混為一體,環境不能單以惡劣形容。當地人為了增加收入而飼養豬隻,屠宰後便以販賣肉類產品賺錢。他們信奉基督教,與不吃豬肉的伊斯蘭教沒有衝突。豬隻的飼料是垃圾堆中的廚餘,沒有額外支出,城內有一些小餐廳販賣卡巴(kebab),豬肉連沙律及麵包等配菜,一公斤售80埃鎊(約36港元)。Bekhit表示:「我們的社區像一個家庭,大家也是互相認識。垃圾城有一個潛規則,他們也不會迎娶城市中的女子。」

五勞七傷 「這就是人生」

為了生存用勞力換取收入,每天背負超過100公斤的廢物,代價便是對身體造成永久勞損。70歲的Nazeer自1973年起便居住在垃圾城,年輕時也從事垃圾城回收工作,隨年齡增長,腳部開始出現腫脹問題,經常也要覆診,行動也大不如前。現在每天坐在垃圾城的小士多販賣日常用品,他慨嘆:「這就是人生吧!我不喜歡這裏的工作,非常疲累。」徒手分類垃圾亦很容易被玻璃等硬物弄傷手,透過血液感染丙型肝炎等病毒。假如沒有妥善治療,嚴重會出現肝硬化及肝癌。

非牟利機構A.P.E在1984年成立,多年來也致力推廣區內婦女就業,提供在職培訓,讓婦女學習不同的回收再造技能,製作再造紙、編織地毯、咖啡膠囊飾物、汽水扣袋等產品。產品向公眾發售,機構自負盈虧,支付區內大約300名婦女每月1,000至2,000埃鎊(約460至910港元)的薪金。機構也有托兒及教育服務,服務對象由3個月大到6歲的小朋友,學習簡單寫字、數學、勞作及音樂班等,為垃圾城的居民提供多一條出路。

大部份小童只有小六教育程度,閒日也需要幫補家計分類垃圾。

70歲的Nazeer:「這就是人生吧!我不喜歡這裏的工作,非常疲累。」

居民以廚餘飼養垃圾堆上的豬。

在A.P.E協助下,婦女製作再造紙。

產品向公眾發售,基本上也是靠人手製作而成。

聖西蒙岩石教堂是居民唯一的精神寄託,逢周五及日的早上也有彌撒,可稍作休息及禱告。

工人每天搬運超過100公斤的廢物。

Travel Memo

機票:經Skyscanner預訂,香港來回開羅國際機場經濟客位每人約4,200港元起,建議出發六周前預訂最抵;平均 5 月份票價最抵
查詢: http://skyscanner.com.hk
滙率:100埃鎊兌約45港元
簽證:持特區護照免簽證90天
鳴謝:skyscanner

記者:翁怡富
攝影:鄭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