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上,有一齣一九六五年拍的電影《春怨》,謝賢、嘉玲合演情侶,在澳門把臂,遊南灣、西灣,遊白鴿巢、二龍喉公園,更遊東望洋的濱海大石坡:那不是什麼名勝,卻是我小時常和家兄同遊的好去處。斜坡上,海風颼颼,夏日當空,都不覺炎熱。我們把這石坡一帶稱為大海茫茫。
今天,大海茫茫以至南灣的銅馬,都已去如春夢,電影鏡頭下常見的,是代之而起的賭場、旅館、商業大廈等等。新澳門遊人常到的地方,與舊澳門截然不同了。澳門的飲食業,更加無復舊時老實。從前,貧困人家多,食店大多價廉物美,否則難有常客;今天,外地遊客多,即使平民食店,都價不廉,物不美,畢竟過江之鯽多不復返。豬腸粉、雲吞麵、豬紅粥等當年平民綺食,而今風味盡失。這一切,也許都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吧。
南灣那尊銅馬,馬上人是一八四零年代澳督亞馬留。亞馬留暴虐凶殘,終於被望廈村民刺殺。葡國一九四零年在澳門為他立像,用心可惡,不過,到了一九六零年代,一般人只視之為澳門標記,與大三巴牌坊無二,只是不能見容於中共的「民族大義」,一九九零年代已送還里斯本。葡國人治澳門,向來比不上英國人治香港,但在最後關頭,他們卻沒有拋棄其治下出生的澳門人,容許他們隨時到葡國卜居。英國人終於給比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