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勵志的一幕,不是小影迷林鄭搶到偶像四哥的咪,而是三十年前演「烏鴉」的黃斌上台,讓觀眾發現,原來連《賭神》中的小嘍囉,只要堅持夢想,也有機會脫胎換骨,榮升大片《無雙》的監製。但其實黃斌不是演員,演烏鴉前早已任職幕後,只是偶然客串而已。烏鴉的故事儘管勵志,卻不是一碗「茄哩啡變大監製」的心靈雞湯。觀眾看到的,只是他們能看到的表象,是以對「娛樂圈是夢工場」這句話,理解也往往流於片面。
拍戲的朋友往往信命,是因為這行業實在變幻莫測,身不由己,尤其是今天大陸工作的一群。觀眾心海底針,但領導心,卻是比海還深。成功者不管多自負,也明白成功離不開運氣,至於失敗者為什麼失敗,則多數永遠不會知道。有位影圈朋友,曾給我說過一個「剪髮的故事」,令我深深感受到這行業成敗的不可測。
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友人初出茅廬當編劇。有天,一群男演員來試鏡,人人施展渾身解數,努力給導演留下好印象:有的「騷quali」,大談自己的「方法演技」,有的賣弄聰明,口若懸河……問題是他們根本不知道:角色是個木訥害羞的青年,導演想找的是一些不太世故,也沒有很強主見的演員,他們越想表現自己,就越適得其反。其中一個演員氣質青澀,本來頗有機會,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試鏡前他偏偏隆重其事,特地剪了個時髦髮型,馬上令他喪失機會──電影的時代背景設於過去,髮型不宜時尚,演員需要較長頭髮配合造型,他把頭髮剪短,也就沒希望了。
試想你應徵其他工作,見工時衣着得體、對答如流、態度有禮,那是準沒錯的。但試鏡是另一回事,根本無跡可尋,無路可捉。有些人把心一橫,以青春孤注一擲,有時的確可成就「烏鴉變監製」的佳話;但若你欠一點運氣,這頭烏鴉就會默默消失於天地間。娛樂圈是夢工場,但美夢之外,其實有更多的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