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地,財新其實被一些人稱作「發改委內刊」,其報道的確可以體現甚至影響政策走向。而財新自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上台後大力反腐以來,刊發過大量關於貪腐、落馬官員的「重磅消息」,引發海內外關注。
熟悉財新生態的內地資深媒體人斯先生稱,財新記者往往都會盡自己的努力在得到可靠和真實的獨家消息,同樣在不觸碰紅線,尋找監管上的最大公約數(因為財新近些年仍有大量稿件在刊發後不久便被撤回)。其主編胡舒立(圖)、總編輯王爍等著名媒體人有強大關係網,很難再有一家媒體機構在政治經濟報道上戰勝財新,其內容可替代性非常低。
讀者教育程度較高
另一方面,財新讀者群收入和受教育程度較高。斯先生認為,財新讀者基數雖然相對較小,如果讀者群是個金字塔,那麼財新的讀者應當是略靠近尖端的受眾群體,如知識分子、傳媒行家、律師與政府官員等。王爍曾表示,由於財新的新聞產品具有足夠高的水平,用㻇會認可其作為創作作品的價值,從而有付費的意願。而且財新的財經新聞對特定用㻇可能有特定的經濟價值,從而吸引特定的讀者群付費。財新在用戶體驗上也花了一定工夫,其App在內地媒體中相對起步較早,介面亦清爽直觀;再加上電子支付風潮正勁,其付費業務可以無縫銜接到微信或支付寶,令讀者不會迷失在複雜的支付程序中。
財新推出付費閱讀機制,是在內地付費習慣養成、同時讀者對財新報道有一定需求的背景下形成。斯先生指出,當時財新內部很早有過計劃和溝通,情況主要是紙媒《財經》周刊銷量下降,公眾對紙媒的需求冷卻,相反在互聯網上的閱讀習慣正在加強;另一方面,當時內地消費者付費習慣開始產生,例如公眾會付費購買視頻音樂網站的會員,甚至各類付費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