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陌度阡】陂頭

【越陌度阡】陂頭

上次談了農民吃水主要靠開井,而農業灌溉方面就要興建「陂」和「圳」了。「陂」和「圳」是比較古老的用字,不過仍然廣泛地用於從前的農村鄉間,「陂」是指建於溪流河道的水壩,以儲水成塘;而「圳」就是配水的引水道,今次先談「陂」吧。

陂頭建潭後 成半天然集水塘

溪流江水有枯榮,如果多日無雨「水落石出」,流水量大減,農民便沒有足夠的水去灌溉了。所以古人早已知道築堤集水的重要性,一方面可以減低大水時對土壤的沖銷侵蝕,一方面又可以穩定配水。古人叫這些堤壩為「陂」(粵音:悲),廣府話也好、客家話也好,從前新界鄉村都會叫這些人工小水壩為「陂頭」。陂頭分大小,也分高低,小型的陂頭會建在溪澗的上游,甚至是山上。山上的陂頭很小,多數建在天然的水潭之後,村民在冬末的枯水期擔沙帶泥的修補天然水潭分散的出水位,並略加提高,成為一個半天然的集水塘。用水泥修建的部份會加上引水的水喉管道,接駁到山下的村莊,講究一些的更會加設一個隔沙和樹葉枯枝的沙井,村民便有乾淨的溪水飲用了(有興趣的可到馬鞍山、烏蛟騰看看)。這類山上陂頭多數儲水量有限,但水源較清潔,多用於飲食。而灌溉農地的陂頭會建於山腳至梯田開始的位置,可以收集更多支流的溪水,雖然這一類陂頭只有數公尺長、高一二公尺,但需動用到的物料及技術不是一條村子能負擔,必須由各鄉村合力建設。戰後百廢待舉,五十年代的新界政策是興復農業為主,那時主管新界大小事務的是理民府,修橋補路、村務都由它處理。另外,由嘉道理爵士兄弟成立的民間農業輔助組織「嘉道理農業輔助會」,也提供貸款及技術支援,配合當時的農林漁業管理處工作,改革新界的農業,如資助興建二百個陂頭。由英國及本地農業專家共同討論研究方案,引入新的施工技術,整修大批水利工程。可以說現今所見的農業水利工程都是那時美好的官商民合作成果。到郊外行山時,只要見到水泥建設上寫有「KAAA」的簡寫,便知是當年輔助會的遺澤(林村一帶有特別多的KAAA水利工程,有興趣可以一看)。

孩子耍樂地 水鬼傳說作警惕

到了河道的主流,所見的水壩就大得多了,那些多是由政府承擔建築的,對於一個區域的儲水配水至關重要。我小時候住在打鼓嶺的平原河上游附近,在禾徑山腳下有一個大型的陂壩,足足有十幾公尺長,是平原河最上方的水壩,後面形成一個如足球場大小的水庫,我們都叫那兒為「大洪陂」。

夏天時,上百的孩子都到那裏游泳,在水潭玩水自然少不了水鬼的傳說。話說水庫北面之下有一個被淹沒的老井,有人曾淹死於井中,所以如果游至井上方,水鬼便會拉人入井中作替死鬼,不知道這些故事屬實與否,但都為到來玩水的孩子掛上些許警惕,不會游至水深或水草叢之間。除了游泳之外,釣魚、捉蟹、摸蜆及拾螺也是那兒的有趣活動,陂頭的出水口水流激烈,含氧量高,是蜆螺等濾食貝類的聚集場所,再引來魚蝦蟹的到來覓食,最後就引來尋寶的小孩們。陂頭位於河溪之上的一點,是各村孩子都到來的地方,除了大人會爭水之外,小孩也會在這裏建立自己的地盤,一幫孩子到來,自然就爭取到好位置玩水捉魚了,人少的便識趣到一旁找其他樂子,反正陂頭偌大,總找到好玩的。

撰文: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