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實馬鞍山都好多餐廳,不過全部喺商場入面,出面望唔到,一定要鑽窿鑽罅先搵到食。」外人看來的沙漠,不過是不熟路的證明,至少對譚志雄來說,馬鞍山根本就不是「沙漠」。
「馬鞍山食嘢係得兩個地方,一係街市,一係商場。呢區起碼有十個八個街市。每個街市都有近10間小食店。」他的小店也是隱藏於街市中,若從港鐵站走來,還得克服富寶花園那條長樓梯,穿過多幢大廈方能到達。原本從事運輸業的他,半年前在富寶花園的街市中,開了間腸粉店。
又鏟又捲 「順應街坊要求」
拉出蒸盤,倒入早上6時磨好的米漿,鋪上剛好切碎的肉。「開平、江門、五邑地區都係呢隻腸粉。」餐廳雖多,惟找不着家鄉的腸粉,那就不如自己開一間。說罷又再拉出蒸盤,米漿由純白化成半透明,他撒上一大把手生菜絲,隨後還有點葱花。「呢隻腸粉最傳統就係直鏟,鏟到盡,咁就叫做真正的皺皮腸粉。」廣東豬腸粉,是吃滑;皺皮腸粉則是吃其獨有的煙韌。
說傳統該是鏟到盡,但見他卻又半鏟半捲,成品似是酒樓吃的叉燒腸與皺皮腸粉的混種。「都是街坊要求,說要捲。因為他們食慣捲腸粉,現在就要一邊鏟,一邊捲,所以我們現在叫皺皮捲腸粉。」剛開業時,遵從傳統做法,可惜不為街坊接受,街坊們覺得是「一堆嘢」又有點倒胃口。「其實都冇話麻煩,做街坊生意就要順應佢要求,要入鄉隨俗。」
自學了兩個多星期,才學會又鏟又捲。比起坊間的皺皮腸粉,他會多放一點生菜絲,粟米腸的粟米更是新鮮人手拆,無花果檸檬水是用新鮮檸檬榨汁煲,樣樣新鮮,只希望街坊食得健康。「我們家都比較注重健康飲食,開店係想試着影響街坊,一齊注意飲食健康。」
在馬鞍山住了十多年,開店也選址在此。開店以來,數數指頭,已有半年沒離開此地。每日清晨步行返舖頭,洗米、磨米漿。早市過後,太太也來幫忙,她負責下單,他在背後默默捲腸粉,兩口子窩在百呎小店一整天。忙至傍晚,太太回家買餸煮飯,他則留守至最後才趕回家吃晚飯。「本來可以在其他地方開,坦白說一定可以賺多一點,但最後都係揀返呢度,始終錢同家人,一定家人重要。」
(c)鮮味坊
馬鞍山富寶花園商場地下G19號舖
採訪﹕梁苡珊
攝影﹕倫星揚、廖璟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