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的浪漫動人戀曲 - 石琪

冷戰的浪漫動人戀曲 - 石琪

波蘭與英、法合拍的新片《冷戰戀曲》(Cold War),是淒美動人的愛情故事,奇在冷酷時代也有冷艷迷情,而且載歌載舞,懷舊的黑白畫面很有風味,成為一部充滿悲歡離合的浪漫好戲。

美蘇兩大陣營漫長的冷戰時期,多的是核戰危機和諜戰鬥法。西方湧現「鐵金剛占士邦」為首的間諜電影,共產國則政治高壓,嚴防間諜與逃亡,愛情故事似乎較少。

其實任何時代都有愛情,環境越惡劣,越多生離死別的愛情傳奇。《亂世佳人》發生於美國南北戰爭,《齊瓦哥醫生》是蘇聯革命時期的悲戀,《別問我是誰》描述二次大戰的愛情奇緣。過去也有冷戰年代愛情名作《情陷布拉格》,改編捷克流亡作家昆德拉名著《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刻劃蘇軍鎮壓布拉格之春,交織着多角情緣。

《冷戰戀曲》是波蘭民族歌舞團的師生戀,音樂家維托與女團員蘇娜真情熱戀,但波折重重,難以結合,各散東西。故事由二次大戰結束發展到六十年代,從波蘭拍到法國巴黎和南斯拉夫,男女主角曾在巴黎團圓,終於相繼回到波蘭,達成不再分離的願望,然而這對情人的歸宿到底在哪裏呢?

影片開始於大戰後貧寒的冰天雪地,民族歌舞團在鄉間搜錄古老民歌,選取青春新秀嚴格培訓,成功演出後在國內國外巡迴登台。片中連場歌舞很正規盛大,唱出當年東歐蘇聯流行的名曲。亦拍到他們被迫創作歌頌共產黨和領導人的歌舞,以及男女主角相約投奔西方的變故,劇情演變得很曲折懸疑。

歌舞團的題材,近似大陸馮小剛拍攝文革文工團的《芳華》。但《冷戰戀曲》情節更豐富,歌舞更出色,而且東歐始終有深厚西方傳統,共產時代男歡女愛也比毛朝大陸自由開放。托馬斯葛Tomasz Kot飾演音樂家男主角,很有才子氣質,紳士風度,他到巴黎後落拓,在爵士音樂廳彈鋼琴,為電影配樂,也能逐漸出頭,亦有異國艷遇。

女主角約安娜古歷Joanna Kulig更是天生「尤物」,野性不羈,又有心計,很年輕已經活用自己的魅力,成為歌舞團台柱。片中她有幾段情史與婚姻,當她也輾轉到了巴黎,改為新潮形象,轉唱法語怨曲,適應力很強。妙在此片前半富於東歐舊風味,中段之後則有六十年代法國新浪潮情調,變化多端,都拍得傳神。

導演帕弗利戈夫斯基Pawel Pawlikowski,1957年生於波蘭華沙,很年輕便移居西歐,在英國讀大學。他的電影事業由紀錄片開始,近十多年拍劇情片,2013年他在波蘭拍成《修女依德》,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今次《冷戰戀曲》兼有波蘭和法國的懷舊特色,顯然因為他親身經歷過冷戰時期的東歐和西歐。

此片當然涉及鐵幕內外的政治情況和民族感情問題,男女主角對於應否離開波蘭,便有去與留的矛盾。故事主體就在愛國與愛情之間糾纏難解,結局可算「兩全其美」,不過亦是很無奈的悲劇。

《冷戰戀曲》好看好聽,不足之處是全片只得八十八分鐘,毫無冷場,但太短了。下半部劇情變化過於濃縮,其實應該加長描寫,至少兩小時才好。

至於黑白攝影甚佳,增添了懷舊吸引力。我是在今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看此片,亦在電影節看了非常精采的黑白舊片《我是古巴》,1964年蘇聯、古巴合拍,片長接近兩小時半,是《仙鶴飛翔》蘇聯名導演卡拉托佐夫的傑作,十分風格化,不斷用漫長飛舞的移動鏡頭,描述古巴革命幾個故事,構成「映像史詩」。該片不通俗,亦不合蘇聯、古巴官方口味,長期寂寂無聞,簡直失傳,卅年後才被美國影藝人(包括馬田史高西斯)重新發現,現已修復,真是經典。

回顧起來,卡斯特羅領導古巴革命後,反美親蘇,加劇了美蘇冷戰和核戰危機。現在時移世易,觀看《冷戰戀曲》和《我是古巴》,別有一番滋味,亦都有黑白的夢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