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醫療收費欠透明度,港人在內地求醫更被視為外地人,收費較高;入院前須先付按金,令港人憂慮在大灣區生病會「冇錢冇得醫」。內地雖設社保及醫保制度,港人在大灣區工作可同享相同保障,惟補償限制多,即使內地人都寧願另購商業醫療保險「包底」,填補醫療開支。香港保險業人士建議港人購買保障範圍包括內地的保險,因持醫療卡一般可走俗稱「綠色通道」,即不需繳付按金入院。
實際可報銷額很少
內地社保和醫保分個人及企業,社保下分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及生育保障,個人社保以戶籍投保,需獨自供款;企業社保則由公司與員工共同供款。若港人在內地工作,公司可為港人買社保及醫保。內地前公務員何先生稱,公司須同時為員工買醫保,根據工作年資報銷醫療費;保障看似很多,但實際可報銷數額很少,「通常都要自付大部份費用」。所以內地人一般會自行購買商業保險包底,支付額外醫療費。
經常接觸內地客的香港保險從業員透露,屢有港人在內地住院後不獲全數賠償,「大陸睇醫生唔貴,係藥、雜費高;同埋港人、內地人收費唔同,所以好大機會超出(賠償)限額。」他無奈稱這是中國醫療制度慣性,港人需有心理準備未必賠足。
香港保險專業人員總會會長張偉良提醒,港人如買醫保,要留意是否設墊底費,及查看賠償細節和保障金額;若醫保範圍僅治療性檢查,則要小心會否「有保險,冇保障」,「如果胃痛照胃就包,但冇合理醫學原因走去照腸、或者腦掃描,就唔包。」
張解釋內地入院慣為病人進行不同檢查,如港人在內地醫院一旦認為檢查項目「堅離地」,例如頭痛卻被安排做其他無關檢查就要叫停;他認為港人如選擇在大灣區生活,必須購買保障範圍包括內地的保險,因持醫療卡一般可走綠色通道,如遇急症或重病亦可及時醫治;另有「免找數醫療卡」,甚至不需繳款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