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和仁廉夫協助戰時被強迫兌現軍票的香港人向日本政府提出索償,在網絡世界遭到右翼謾罵,但他不在乎,在軍人世家長大的他自言是個和平主義者,機緣巧合下參與歷時接近十年的香港軍票索償訴訟,從此改變人生。
曾任補償促進會秘書長
和仁廉夫的祖父和父親為軍人出身,祖父曾參與侵華戰爭。生於戰後的和平年代,他自言是個和平主義者,因為對歷史有深厚興趣,故曾當高中的歷史老師,在擔任議員的大學師兄大久保青志的邀請下,開展協助港人受害者控告日本政府的漫漫長路,「他們真的是戰爭受害者,當時被日軍以暴力強迫兌換軍票,一些公公婆婆因此晚年過着貧苦的日子,日本政府是欠他們一個道歉和賠償」。
1992年,他來港為戰時受害人作口述歷史記錄,因而展開香港日佔史研究,曾擔任在日本成立的香港軍票補償促進會秘書長,著作有《歲月無聲:一個日本人追尋香港日佔史迹》、《日本軍票與戰後補償》等作品。在研究過程中,和仁廉夫表示日軍對於軍票作法定貨幣的政策嚴厲,「如果被搜到藏有港幣會被毆打,甚至被殺」。
在協助香港軍票索償訴訟過程中,和仁廉夫表示有很多難忘的感受,「例如見到原告人到東京提供證人陳詞,有位叫馬桂英的婆婆,她的生活條件貧乏,看到她穿着的冷衫殘破,這些人手上有很多軍票,但年老時無法像正常人般生活,我感到很難過」。他指這宗訴訟,改寫他的人生,「到底是誰犧牲自己去成就一件事呢?這是個深奧的問題」。
■記者李雨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