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全港現時估計有1.2萬名柏金遜綜合症患者,人數更有上升趨勢,患者深受行動緩慢和四肢僵硬等症狀困擾,只能以藥物和手術紓緩,但均會逐漸失效而且無法根治。為此,中大醫學院成立治療柏金遜綜合症研究中心,利用全港首個特製「活體多光子顯微鏡」,並聯合不同領域的專家,嘗試破解病發機制,期望能研發出早期檢測方法及改變柏金遜綜合症病程的藥物。
記者:何家朗
英國醫生James Parkinson 1817年提出柏金遜綜合症,並以其姓氏命名,常見症狀包括行動緩慢、四肢僵硬、震顫及步履不穩。柏金遜綜合症兩大成因是腦神經退化(柏金遜病)及血管疾病(腦小血管病),分別常發於60歲及80歲,其中腦小血管病更會引致中風及認知障礙症。
觀察僅數微米腦神經元
現時全球柏金遜綜合症患者人數估計約600萬人,本港估計有1.2萬名患者,預計20年後會因人口老化令患者人數倍增。柏金遜綜合症仍無法根治,現時常用多巴胺藥物紓緩症狀,及以腦深層刺激手術令患者恢復部份運動能力,但均會逐漸失效,而且始終無法治癒認知障礙症等併發問題。
為研究柏金遜綜合症的治療和預防方法,中大醫學院獲1,000萬捐款,成立「張金菱治療柏金遜綜合症研究中心」,研究團隊包括臨床科學家、腦神經科醫生及精神科醫生等不同領域的專家。中心正式揭幕前,團隊由2016年起已購買激光、透鏡和各類電子零件,花費約一年半時間,在中心的轉化實驗室中建造出全港首個特製的活體多光子顯微鏡,能以細胞作為單位,仔細觀察動物腦血管和腦神經元,找出功能及結構問題。
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大醫學院腦神經科轉化神經科學組主任高浩指出,此顯微鏡的特別之處在於可以直接觀察活動的動物,亦是建造顯微鏡時最花時間的一環。他解釋,因為有關實驗牽涉到大小僅有數微米的腦神經元,活體動物移動可能造成偏差而影響成像,「咁細嘅嘢,你可以想像郁少少,啲影像就矇咗唔用得」,指團隊下了很多工夫研究如何記錄活動的動物而又得出高質素數據。
助研藥物減慢退化
高指,顯微鏡現在會先用作觀察活體動物,日後才會推展至人類。得出的數據會結合單細胞基因學技術,從而破解柏金遜病和腦小血管病的病發機制,有助日後研發出早期檢測方法,及可改變柏金遜綜合症病程的藥物。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