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歲的王先生早前從美國返回香港,在飛機上突然背痛難耐;起初懷疑自己腰骨有問題,下機馬上往醫院急症室求醫。電腦掃描顯示腹腔主動脈有一個極大的大動脈瘤,腫瘤後方有滲血現象,因而引致背痛;屬高危情況,必須馬上施行緊急手術。
心臟推動血管內血液,經動脈網絡輸送至身體各器官組織,供應氧氣及養料;血液離開心臟,即進入直徑約2至3厘米的胸腔及腹腔主動脈(Thoracic and abdominal aorta)。主動脈長期承受相對較高的血壓,動脈壁(Arterial wall)容易出現病變,令部份血管壁變得較為薄弱,因而可能像氣球般脹起;若主動脈部份直徑脹至超越3厘米,或正常的1.5倍,即可稱為主動脈瘤(Aortic aneurysm)。
誘發主動脈瘤的高危因素包括男性、高齡、家族史及抽煙;腹腔主動脈(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易受影響,超聲波掃描或電腦掃描有助確診。腹腔主動脈瘤可迅速奪命,高危人士應定期接受檢查。
腹腔主動脈瘤起初可能沒有任何病徵,但有機會受到感染,甚至出現破裂的情況;前者會出現發燒症狀,後者則導致腹痛、背痛或肚脹現象,甚至血壓突然下降,患者迅速進入休克(Shock)狀態。腹腔主動脈瘤或阻礙血液流至腿部,可導致雙腿缺血(Lower limb ischaemia),甚至組織壞死 (Tissue necrosis)。
若腹腔主動脈瘤患者沒有任何症狀、動脈瘤直徑小於5.5厘米,動脈破裂的風險一般不高;專家一般建議定期檢查,直至直徑超越5.5厘米,始考慮施行手術修補。若患者已有病徵,或動脈瘤直徑已超越5.5厘米,則應盡快接受手術。主動脈瘤破裂乃極危險情況,死亡率甚高,必須緊急修補。
修補動脈瘤的方法有兩種,可使用開腹手術或利用導管在血管內放置支架(Endovascular repair)。
兩者之間的選擇,視乎患者的年齡、手術的風險、動脈瘤位置以及醫生經驗等因素而決定。用導管在血管內放置支架的手術風險一般較低,但長遠計,兩種治療方法的治癒率沒有顯著分別。
梁憲孫 養和醫院副院長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