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專題:醫院差 藥費貴 冇保險移居大灣區 寧返港求診

社會專題:醫院差 藥費貴 冇保險
移居大灣區 寧返港求診

國家主席習近平大力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欲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港府更力推港人前往工作、置業甚至安老。惟內地醫療制度一直為港人詬病,《蘋果》連日走訪多間大灣區醫院,大部份受訪病人批評,即使質素最高的「三甲醫院」,環境也差劣;有港人服感冒藥後發炎症狀惡化,要急回港就醫。內地執業的本港醫生坦言,港人有病都「寧願搭車返香港醫」。現居深圳的港婦慨嘆,一家老幼就像兩地醫療政策的夾心人,面對高昂藥費,港府只提供金額不多的長者醫療券,並無政策協助。

《蘋果》走訪多間內地醫院,不少本港甚至內地病人批評三甲醫院環境惡劣,亦有缺乏醫德的醫生亂開藥賺錢;記者以病人身份查詢看病流程,醫護態度懶散。

記者在深圳福田屬港式管理的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港深醫院),遇見內地出生、父親是港人的電訊公司文員朱太,2000年她憑單程證成為港人並在港生活;2004年起一家七口包括祖籍安徽的丈夫、三名4至13歲女兒及她父母定居深圳南山區,兩夫婦公司有提供保險。她較相信港醫療水平,「大病的高端醫療相信香港較好」,若家人患重病必返港治療。

「三甲醫院」深圳市人民醫院內,卧床病人在大堂等候多時仍未被推上病房。《蘋果》記者攝

朱太沒為女兒買醫保,內地雖實行少兒醫保,但兩女均沒受惠。

張太指內地醫護態度欠佳,她曾在南山區人民醫院被呼喝。

內地人不信國家社保

體驗過兩地醫療制度的朱太受訪時坦言,內地醫療費較高,一家人曾年花數萬元醫療開支;三名女兒中只替大女買保險,二女與三女每年最少到公院就醫三至五次,若患大病需住院,隨時花逾兩萬元人民幣醫藥費。

到大灣區發展的港人若有孩子,未必獲內地兒童享有的保障,因現僅深圳當局兩年前推出政策,讓在深圳讀書港人的未成年子女,可申請少兒醫保並獲醫療津貼。朱太三名女兒均跨境到港上學,故不受惠,「唔需要你畀太多嘢我哋,只要一視同仁。」又指中國疫苗極不安全,絕不會在內地注射。她認為內地人信不過國家社保,「因為有事都可能冇錢賠。」甚至連商業保險都不可信,因為「食水深」,「一般都等出事先諗辦法。」

她慨嘆一家人就像兩地醫療政策的夾心人,除長者醫療券,港府無政策協助港人面對問題,「我時常話一家喺度係攞香港身份證嘅深圳人,醫保制度冇包括呢班人。」搬到大灣區的長者或無業人士,基本上無政府醫療保障。

住深圳坂田的范太亦無奈稱,醫生經常開大堆藥,她曾因腰痛看病花逾千元藥費;張太也指在三甲醫院南山區人民醫院住院時人很多,地方不乾淨,又被護士喝罵,二人近年轉到港深醫院求診。港人黃先生曾在皇崗口岸附近醫院治感冒,服藥兩日後炎症惡化,「成個喉嚨白晒,將近要灌膿」,需立即回港就醫。他相信有醫院為建立「睇一次就好」形象,對病人處方藥性極強藥物,易令人產生抗藥性影響身體。

內地醫院分三級十等,一至三級醫院分別是基層醫院、地區醫院和區域性醫院,每級再分甲、乙、丙三等。三級醫院另設特等,是國家特殊醫院外最高等級醫院;內地醫院近年更出現炒賣掛號籌風氣,衞生部門雖推出實名預約系統,仍無法趕絕。

醫療券不足支付藥費

內地執業的本港註冊醫生陳先生(化名)認為,大灣區港人確有醫療配套不足問題,「寧願搭車返香港醫病」,且絕少港人在其醫院求診,因無內地身份證或沒買醫保,醫藥費不菲。即使近年港深醫院收醫療券,但長期病患長者每年僅2,000元資助,不足支付藥物需要。他指內地診症收費不高,惟檢查及藥物收費高昂,又習慣安排病人住院做不同檢查並收費;另不少本港慣用藥物在內地沒註冊,大灣區港人未必能取得相同藥物,均令港人不願在內地求醫。他提醒有意移居大灣區港人,要有跨境求醫的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