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K哥哥問:「你有冇去過銅鑼灣滄州餐廳?」我說:「等等。」立刻google,結果全部是河北省滄州市的餐廳。我很訝異:「嘩你咁潮嘅?間餐廳新到連網上都未有喎!」K哥哥說:「講咩呀?滄州係我讀中學嗰陣成日去㗎。」我當場滴汗……他似乎忘了自己年齡比我大一截,隔代如隔世啊先生,莫說去過,我連聽也未聽過。
K哥哥憶述:「滄州係西餐廳,中午有學生餐,價錢唔算貴,但啲女侍應會着到賓尼兔咁招呼我哋,諗返都覺得好得意。」他這麼一說,一幅香港五六十年代風情畫便歷歷在目:幾個血氣方剛的中學男生,一邊坐在卡位低頭吃飯,眼睛卻一邊偷望那些花枝招展的兔女郎。半世紀前的香港,沒想過會這樣有趣。
聽K哥哥暢談他昔日光顧的餐廳,確是賞心樂事,但由他帶路找地方吃飯,則很可能心力交瘁。日本都改元令和了,但K哥哥腦中的Openrice和Google Map,仍然是昭和版本。有一回在太子,他興致勃勃提議了幾間餐廳,盛讚甚有水準,誰知尋尋覓覓,才發現回憶中所有美好的餐廳,早已悄無聲在這個城市消逝。昂貴租金當然是它們被DQ的主因,但當一個地方踏上「天人五衰」之路時,它從物質到精神,由政法至飲食,所有能崩壞的地方都會崩壞。
K哥哥是攝影高手,便提議:大凡有什麼老店結業,港人總是一窩蜂前往打卡,他日通過了逃犯條例,舊香港也可算壽終正寢了;趁現在一切還未徹底消失,不如來個「舊香港一日遊」,在一些有舊日色彩的景點打打卡吧。於是在上周末,我們一行六人便拉雜成軍,隨着K哥哥上山下海,四出尋覓逝去的香港。走了幾個景點後,攝影團內最年輕的屈莎碧小姐忍不住問:「點解唔去西環泳棚?嗰度影相幾靚喎。」我們面面相覷,原來大家都未去過,於是由她帶路出發。
抵達摩星嶺泳棚已是黃昏,居然有一條長長的人龍,全是跟屈莎碧年紀相若的青年男女。想走到泳棚拍照,估計要排一小時。K哥哥說:「呢個泳棚喺五十年代已經有啦,點解而家咁多人?」屈莎碧解釋,應該是因為IG上有很多人拍照打卡,引發熱潮。但當日排隊的人,十居其九都是說普通話的。不少人走上泳棚時,都名模上身,刻意擺出各種「撩人」的套路姿勢:舉手彎臂成心形、脫鞋伸腿作嬌狀……此時K哥哥一語道破:「呢班人好奇怪,姿勢千篇一律,而且明明背晒光,出嚟得個黑影,仲排隊繼續影?我哋走啦。」這個尋覓舊香港之旅,就在一群大陸青年的身影後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