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生香】海洋垃圾常伴左右 老外塔門製減廢滑浪板

【綠色生香】海洋垃圾常伴左右 老外塔門製減廢滑浪板

【綠色生香】
「你看,四處都是發泡膠和廢棄的魚網……」滑浪板工匠Chris Tilbe在西貢以北的塔門石灘,邊走邊說。他想滑浪時,海未必有浪,垃圾卻一年365天常在。來自加拿大的他自小熱愛水上活動,「我很愛護海洋,所以一開始自製滑浪板時,已決定用環保方法去做。」

Chris在溫哥華島長大,15年前因一份採購實習工作來港,「我對香港海洋的首個印象就是髒,哈!非常髒!」偏偏他在這裏愛上滑浪,如今製作滑浪板五年了,是本地唯一的滑浪板工匠。住西貢海下灣的他,周一至六天天乘船去塔門,在工作室製作和維修滑浪板。「有些人會批評我,說滑浪板本身就是一大塊塑膠,談甚麼環保呢?但我的想法是,要負責任地使用塑膠,製作滑浪板時盡量減少廢物。」

回收發泡膠粒 樹脂變杯墊

Chris製作一塊滑浪板,平均費時25至30天,工序繁多,例如將一大片發泡膠又裁又刨,「除了一些木材,滑浪板主要的物料就是發泡膠。」裁剩的發泡膠塊、如雪花般飛揚的發泡膠粒,大廠一般置之不理,懶得回收。Chris則一一收集,連飄落地上的發泡膠粒也不放過,用掃把掃成一堆,集腋成裘儲在箱內,送去全港唯一專門回收發泡膠的NGO「迷失的寶藏:發泡膠回收行動」。「在香港要找回收公司,真是超級困難!這是我當初遇到最大的挑戰。」

大廠會用危害環境的石油樹脂,為滑浪板做塗層,Chris就寧願多花點錢,買美國入口的植物樹脂。塗抹滑浪板時,多餘的樹脂流到地上就變廢物,「我自製收集器,令這些樹脂滴進一些製作杯墊的模具中,然後甚麼都不用做,待它乾了便形成杯墊!做一塊滑浪板,大概可做18個杯墊,我就送給朋友囉。」

看似細微的動作,原來真的帶來改變——大廠製作一塊滑浪板時產生的廢物,可高達該板重量的200%,Chris的則低至約22%,產品更獲美國組織The ECOBOARD Project認證為環保滑浪板。減廢很成功,不過環保工序增加了製作成本,Chris的滑浪板每塊最少賣6,500元,「加上我的板是為客人度身訂做的,自然比大廠量產的板賣得貴。其實這盤生意,仍沒法令我自己有薪金。」

現時他靠「副業」採購工作為生,全職做的話,收入可比現時多五倍!「不過我是一個很簡單的人。我39歲,沒買樓,家人也不在乎,最重要是我開心。」以雙手製作滑浪板,對他來說是一門工藝,滿足感甚至大於滑浪,「另一方面,我很想宣揚海洋污染及減廢議題。因為放眼四周,好像沒人關心這回事。」跟他在塔門沿海而行,可見日積月累被沖上岸的海洋廢物,牛群在遍佈發泡膠粒的草地開餐,不知吃下多少垃圾。「我猜政府覺得沒人看到,便不去處理。」投訴也未必是王道。Chris發現海下灣海岸公園的紅樹林被污染,「我已投訴了兩年半,那些紅樹林至今仍掛滿膠袋,像聖誕樹。」

斥漁護署無知 聯署搞展覽

兩年前Chris知道海下灣海岸公園將興建一個新的遊客中心,他就以海下灣居民的身份和漁護署開會,要求在遊客中心內,增設一個關於海洋污染的常設展覽,去教育公眾,但遭拒絕。「基本上他們說海洋廢物和(海洋)保育無關,那完全是無知!」當時他拍片發起網上聯署,後來漁護署終於答應,但至今沒說明展覽細節,Chris怕他們不了了之。「我不是一個很懂宣傳的人,雖然之前沒太多人簽名,但聯署仍在進行的。」他有點失望,卻沒灰心,最近正製作新的聯署宣傳片,拍下西貢各郊野公園受海洋廢物污染的情況,希望更多人關注。

有朋友不明他何以那麼肉緊,「因為我很喜歡在香港生活,相比加拿大,這裏更像我的家。」也有人不明他爭取的常設展覽,有多大影響力,但Chris相信,「教育很重要,一個展覽只是小小的起步。正如環保署指出,95%的海上垃圾都源自我們香港人,所以必須透過教育,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慣。」

Chris一周六天都在塔門的工作室,獨力製作滑浪板。

製作滑浪板對Chris來說是一門工藝,滿足感甚至大於滑浪。

製作滑浪板時,發泡膠粒如雪花般飛揚,Chris會拿去回收。

大廠製作滑浪板產生的廢物,可達該板重量的200%,Chris的則低至約22%。

Chris做的滑浪板,印有美國環保組織The ECOBOARD Project的認證。

製作一塊滑浪板過程中多餘的植物樹脂,可變成18 個杯墊。

海下灣海岸公園的紅樹林掛滿膠袋,Chris投訴了兩年半,但情況從沒改善。

Chris身後的牛群在遍佈發泡膠粒的草地開餐,不知吃下多少垃圾。

facebook:Makara Surf Company

記者:凌梓鎏
攝影:盧君朗、林亦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