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路起義】「呢行係食物鏈最低層」 40年車牌小店被逼遷

【馬路起義】「呢行係食物鏈最低層」 40年車牌小店被逼遷

【馬路起義】
若要在灣仔區訂做車牌,相信不少人會想起「利萬車牌」。不過店主早前在facebook出了一則帖文,透露經營了40年的小店可能要結業。皆因每月租金由10年前的1.2萬元,加到4萬元,81呎舖面,$280訂製一對車牌,要養活一家四口,如何可以撐下去。 

從1979年起,利萬車牌已在灣仔開門做生意,售賣化油器等汽車零件,並提供訂做車牌服務。約20年前,搬到現址謝斐道的81呎小店。老闆余劍輝(Piyo)於2008年以40萬頂手費接手,兩夫妻胼手胝足經營,「10年前租金只是$12,000,現在$33,000,新約加到$40,000,每日要做到十多個車牌,還未扣除成本才夠錢交租,點租?還未計三份人工。加上近年同行減價競爭,我惟有不斷反覆思量如何撐下去。」

過去一年生意不穩定,每月有時賺萬多元,有時賺數千元,難以養活一家四口,還堅持?「那做甚麼?想走時又有約在身,想轉行又擔心犧牲家庭時間,惟有拉上補下支持下去。」是逆來順受?是不甘心?是無路可逃?最終他沒有放棄,相信最大動力還是太太的支持,余太靦腆地說:「這間舖跟我們經歷了很多,由我大肚至生了兩個小朋友,每日也在這裏度過。就算這兩年賺得少,但賺到時間,工作時間又自由。生活過得簡單一點,金錢還是足夠一家生活。如果到外面打工,即使賺多了錢,和小朋友見面時間少了,是很不值得。」

Piyo在灣仔經營車牌小店10年,希望守着「利萬車牌」這塊40年的招牌,卻被高昂租金逼遷。

熟客代物色 轉戰大坑大舖

facebook預告結業帖文一出,Piyo心情由谷底折返人間,他興奮說:「大家一呼百應幫我找舖位,很快便找到一間理想的店舖。原來那麼多人支持我,原來香港人那麼好那麼有愛心,好感動。」新舖位於大坑,他卻要放下一直希望守在灣仔的心願,「是一種解脫,在灣仔固然好,但要走也沒有辦法。一班客人在我facebook留言,給了我信心在第二區發展。新舖比這間還要大,還有一個我夢寐以求的玻璃門口。」新店租金便宜得多,Piyo更滿腦大計,希望添置機器引入新技術。

回首過去10年,他有感以發,「其實做車牌在汽車行業而言,是食物鏈的最低層,是被欺壓的一群。人人也說是行家,為何要有行家價這回事呢?那我如何搵錢來交租呢?」標準售價$280一對車牌,收費算是中上價,「因為我們是劃一定價,以尺寸及工序來計價錢,有些舖頭是看車主開那款車來定價。」他認為自己的定價合理,亦交足貨,對得起用家。「我試過加價$5,竟遭人用粗口問候,令我很沮喪。有時師傅幫手裝牌,車主不是叫師傅小心,而是說不要鏟花部車。」他慶幸有一班熟客,有些幫襯10年仍不離不棄。

為行業發聲 釐清車牌款式

Piyo一直想改變行業的形象,提升車主對車牌質素的要求,成功以數碼印刷及電腦排位等技術去做車牌,更一直爭取車牌款式上車主應有的權益。「例如早期有些凸字車牌被驗車中心認定為不合格,但法例374E章列明車牌是可以使用凸字。」於是他不斷去信運輸署要求解釋法例,經過來來回回會議,最終驗車中心認可全黑色凸字為合格車牌。字形、字距,有時合格有時不合格,莫衷一是;傳統與自訂車牌的規管,又混為一談。「我們夾在中間很為難,有些客人跟我訂做的車牌不合格,於是我又要寫信去申訴專員公署,投訴驗車中心執法不一。」

結果運輸署近年默許了一些改變,例如方形字這些坊間通用字體也可以過關,又例如「1」字的頭頂可以凸出,或容許字形有些少比例改變。當然法例規定在任何位置的15.25米遠距離,必須清晰顯示車牌製作商商標及反光物料規格,是必須遵守的。

勇於為行業的進步發聲的Piyo,待客以誠,相信他的車牌小店可以在另一地方繼續經營下去,揭開人生的另一章。

免費幫客人裝上車牌,負責上牌的是Piyo外父。

Piyo不斷去信運輸署及申訴專員公署要求釐清法例,經過數次會議,爭取執法一致性。

Piyo一直爭取車牌款式上車主應有的權益。「1」字字形以前不准頭頂凸出(左圖),現在可以了。

小店要養活一家四口,但兩夫妻認為最重要是跟小朋友有足夠的相處時間。

熟客Peggy(中)撐足10年,慢慢由客人變成朋友。

店內清晰列明合法車牌的字形和款式。

舖頭有不少Piyo的收藏擺設,令小店充滿生活氣息。

牆上掛滿車牌,讓客人慢慢揀,是Piyo的待客之道。

新舖面積較大,租金又平一截,余劍輝深信車牌生意可繼續經營下去。

利萬車牌 
灣仔謝斐道98號地下

採訪:許維雅
攝影:鄧鴻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