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文憑試中文卷有選擇題問:「『世界上的大罪惡,大殘忍──沒有比殘忍更大的罪惡了──大多是真有道德理想的人幹的。』句中破折號有什麼用?」答案無疑是「補充解釋內容」。句子摘自錢鍾書《談教訓》一文。
句中用破折號帶出另一句,以「補充解釋內容」,其實是英文句法。例如:All of us kids--the teacher always called us kids--decided to stay at home。這一句,錢鍾書或會譯做「我們做孩子的──老師總是叫我們做『孩子』──都決定留在家中」,但我會譯做「我們做孩子的,都決定留在家中──老師總是叫我們做『孩子』」。
中文不會句中插句。例如《西遊記》第十四回:「那馬見了悟空,戰兢兢的立站不住。蓋因那猴原是弼馬溫,在天上看養龍馬的,有些法則。」這段話,改用英文句法,就不好讀:「那馬見了悟空──那猴原是弼馬溫,在天上看養龍馬的,有些法則──戰兢兢的立站不住。」偏偏現代漢語學家卻把這樣的破折號用法當作中文常規。請看上海師範大學語言學教授張斌《漢語語法修辭常識》第十五章:「破折號可用來標明文中解釋性語句,例如李廣田《悲哀的玩具》:『母親雖然是愛我──我心裏如是想──但她從來未曾背着父親給我買過糖果。』」
錢鍾書那一句,用中文句法改寫,會易讀一點:「罪惡莫大於殘忍,而世界上的大罪惡,大殘忍,大多是真有道德理想者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