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得多外國職業運動的新聞,經常會看到球員受傷報告,那個球星拉傷要休息6至8個禮拜,那個韌帶撕裂手術後要至少10個月康復等等,看得多對一些傷患的嚴重程度和養傷日子長度都有點概念。
不過我們有時忘記了,NBA等職業球星所接受的醫療和康復配套都是最頂尖的,往往用上最新的技術,再加上這些天賦異禀的運動員本身體質優秀,復原能力也格外比常人高,同樣的傷患,對於他們比對於我們這些非職業的運動愛好者,影響是很不一樣。
例如拜恩(Kobe Bryant、圖)在生涯後期斷掉了阿基里斯腱,都能夠重返NBA球場,除了個人決心,不可否認是因為背後有最厲害的醫療團隊支援。我有個也是三十幾歲的球友受了同樣的重傷,首先在公立醫療裏接受的手術質素,就不能跟為拜恩開刀的名醫相比,而他受了傷還是得繼續本業上班搵食,沒有全天候全方位的復健資源,也不可能像拜恩般恢復,以後再做激烈運動的機會已大減,令人欷歔。
因此在運動愛好者之間,一旦找到效果良好的「軍醫」,總是不吝嗇地奔走相告互相介紹。我多年前看過一位物理治療師,成功改善我的腰痛,便把他介紹了給我練巴西柔術的師兄去看,後來幾乎半間武館的弟子都成了那邊的常客。
香港的運動傷患醫療方式比起外國特別多,除了西方的物理治療外還有傳統的跌打、針灸、推拿等等,這些東方療法都帶有點神秘性,往往要靠親身體驗測試去知道效果,甚至有時不同人看同一套療法適性都不一樣,所以很多人還是會不斷尋覓和分享。有時一個適合自己的醫師,能夠幫得到運動的同道友好,身為介紹人也有種成功感。
文:喬靖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