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旺達種族屠殺25周年 對立兩族同居和解村

盧旺達種族屠殺25周年 
對立兩族同居和解村

昨日是非洲國家盧旺達種族屠殺25周年,當日對立的胡圖族(Hutu)與圖西族(Tutsi),現在同居「和解村」,行兇者道歉、死者家屬原諒,卻仍有人不信他們恩仇已泯;而當時與父母失散的「大屠殺孤兒」,長大成人後就致力尋根。

1994年4月6日,盧旺達時任總統哈比亞利馬納(Juv𥌎nal Habyarimana)因乘坐的飛機遭擊落而死,時值胡圖族領導的政府軍與圖西族支持的軍事組織衝突不斷,胡圖族人遂於事後翌日對圖西族人大開殺戒。屠殺歷時100日,導致約80萬圖西族人及嘗試保護他們的胡圖族人死亡,盧旺達的圖西族人口更因而減少75%。

行兇者恩昆迪耶(右)出獄後請求死者遺孀卡萊梅拉(左)原諒。美聯社

政府推動和解 道歉可獲釋

68歲的恩昆迪耶(Tasian Nkundiye)當年以開山刀斬死鄰居,入獄八年,如今卻與死者58歲遺孀穆卡萊梅拉(Laurencia Mukalemera)為鄰,兩人的兒孫會來往,牛也養在同一農場。恩昆迪耶表示非常感激穆卡萊梅拉,「自我出獄後向她道歉、承認罪行並請求她原諒,她就接受了我」,穆卡萊梅拉稱起初不知殺夫兇手是誰,直至恩昆迪耶剖白並透露其夫的葬身地,「我發覺自己不能含恨活下去」。

盧旺達現有六條和解村,約3,000名大屠殺倖存者及行兇者同居,村落由宗教組織營運、聯合國及美國政府等資助,村民會得租金及學費資助。

42歲圖西族婦女、在大屠殺失去多數家人的穆卡布亞加朱(Jannette Mukabyagaju)亦定居和解村,她相信自己大難不死皆因上帝垂憐,「我已決定讓憤怒逝去,原諒所有人包括殺掉我家人的」。

然而,並非每個盧旺達人都同意兩族已和解,大屠殺倖存者尼什米尼馬納(Sam Nshimirimana)指和解若由倖存者和行兇者做起而非政府或慈善機構推波助瀾會較有意義,「政府告訴行兇者他們一向受害者道歉就可獲釋」,令他們為出獄而道歉,同時,許多倖存者亦因貧窮、需要居所和學費而聲言原諒。

9.5萬人變孤兒 長大尋根

屠殺亦令約9.5萬人變孤兒,奧斯華(Oswald)對其真名、生日一無所知,因他兩、三個月大時,就被發現在首都基加利的屍體堆中,但他仍相信親生父母「有50%機會已死,50%仍可找回」,並與其他孤兒成立互助組織。

盧旺達昨日起為大屠殺舉行一周紀念活動,總統卡加梅(Paul Kagame)到屠殺紀念館獻花,矢言「曾在這裏發生的事,不會再發生」。有3萬人由國會大樓步行至國家足球體育館參與燭光晚會。
美聯社/英國廣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