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局何以教諸生? - 古德明

考試局何以教諸生? - 古德明

香港中學文憑試今年中文卷口試題目,有好朋友賜示三條,讀後真覺哭笑不得。中文科試官顯然連中文怎樣寫都不知道。

請看這一題:「提升政治領袖民望的方法,依成效排優次:廣納民意,與民同樂,訪貧問苦。」按「依成效排優次」,應是「依成效排優先次序」的縮略,而「優先」是「有權先於其餘」的意思,但「成效」怎會有「優先」可言?又「依成效排優次」六字,可解作「已依成效多少,順序排列於後」,根本沒有要學生試答任何問題。當然,香港學生久已習慣這類詞不達意文字,會猜到試官的意思,但中文科試官總應懂得用中文達意:「以下三事,當可提高執政者民望,試論其成效,排其先後,最有效者居先:廣納民意,與民同樂,訪貧問苦。」從前,中國人習慣說「提高」;今天,不知為什麼,現代漢語人都改說「提升」。

現在看另一題:「培育孩子,有人認為多欣賞肯定更重要,也有人認為批評指正更為重要。試談談你的看法。」按「多欣賞肯定更重要」是說「多欣賞、嘉許更為重要」,還是「多欣賞無疑更為重要」?現代漢語的「肯定」既可解作「嘉許」,也可解作「無疑」,試官究竟想說什麼?又「多欣賞肯定更重要」,是與什麼相比?無論如何,那三十六字現代漢語,用中文改寫,只須二十二字,而且意思清楚得多:「教孩子,或重欣賞、嘉許,或重批評、指正。試談談你的看法。」

最後一題最為有趣:「為培養中學生對國家的感情,以下那一項最有效?試談談你的看法:踏足祖國河山,研習中國歷史,了解國家成就。」按三個選擇,一曰「祖國」,二曰「中國」,三曰「國家」,試官顯然把「祖國」及「國家」定為「中國」,然則外籍考生應怎樣回答?至於叫香港華裔中學生「踏足中國河山」以「培養對國家的感情」,更是荒謬:他們幾乎無不一出世就「踏足中國河山」,除非試官不把香港視為中國領土。他要藉試題對考生施行「愛國教育」,自己卻連「祖國河山」是什麼都不知道。鄭月娥政府聲言與港獨勢不兩立,要不要整頓一下「自外於祖國」的考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