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吃井水大的。當我仍是個幾歲毛孩時,記得家裏用水都是汲自屋後山澗,吃的水會放進一個陶缸之中,用木板蓋好保存,每天都會打水填滿。到了五六歲的時候,我家搬到一個有「私家井」的木屋後,便升格可以有無盡的井水用了。
七十年代,較偏遠的村子都沒有自來水供應,村民不是吃溪水,就是用井水了。溪水比較麻煩,一則到溪中汲水較遠,二則是污染問題,如果有人畜弄髒上游,下游便不好過了。不是每一條村子都近乾淨的河溪,那時候剛開始多垃圾多化學品,人口較多的村民都避免以溪河水飲用煮食,井水成為最穩當安全的生命之泉。
放魚入井 測試是否有毒
一般有一點規模的圍村都必有老井一口,位置因地理環境而異,多立於村子的前面一側,如果後山較高,也有的建在村子後方一旁的。古老的井都是以青磚或石塊以「之字形」叠建內壁的,俗語說「人字形騎起」,井邊四面以長麻石圍攏略略隆起一點,再以石塊或青磚密鋪外圍,最後加建環形矮牆(約一呎高),一切設計都是避免髒水回流入井中。傍晚時分,圍村的井都會非常熱鬧,煮茶燒飯,洗身抹面都要用水,家家戶戶都會到來汲水順便閒話家常。因為多人使用,這些公用老井的口徑都比較大,可以達四五呎之譜,而且也因為用水密度高,新的地下水不停滲入補充,井水特別乾淨清冽。盛夏時,坐在井旁會感到絲絲涼氣由井中滲出,麻石板也是涼涼的,掏一手井水洗面退暑,比現代人關在冷氣房中風雅有意思得多了。
有好一些住寮屋的新來農戶,屋子或聚落會遠離圍村一些,便沒有古井取水之利。大家便會請人來打井,為了避免井水被污染,井多建在聚落的上方,而且多在山腳比河流或小路高一點的位置,以免河水污染、塵土跌入。這些新建的井直徑小,只有兩三呎多,而且已是用一個個水泥環叠建成形,有一點跟老井最不一樣,就是多數會以水泥環在井口加高一兩呎,以免小孩跌入,我家的井便是這一種了,而且還附有電水泵一台服侍,只要在家中按一下開關,便從水喉流出,跟自來水沒差多少,水質當然更好。最怕就是大停電,一家人要復古用縛上繩索的桶子汲水。這些井中都會放點魚兒入內,可不是養來食用,只是作為測試水中有毒與否,記得小時候經常想捉井內的魚兒,但又不可用餌,怕弄髒食水,跟弟弟東搞西搞的便玩了一個下午。可是,大人一般都不喜歡孩子在井邊玩耍,因為時有小孩掉進井中遇溺,我的鄰居便有未懂走路的小孩掉落建築中的井而夭折了。
除了這些傳統開挖至二三十呎深的井之外,也有一種只得三幾呎深的「泥井」。
村民在溪谷傍地下水位高的地方打鑿一個呎許見方的泥洞人工泉眼,讓水慢慢滲出來,雖不及真正的井水潔淨,但不失為一個臨時措施。
科學井深 鑽挖成本高昂
不諳農業的朋友多數以為村民也會用井水灌溉農作物,其實不然。因為田地用水量太大,一口深井最多都只有十來立方米的儲水,汲乾了可要一晚時間才足以由地下滲出填滿,所以井水多只用於飲食和家居使用,最多也只是澆澆門前花草。只有後來出現的「科學井」,以鑽探機器深入地下的岩石儲水層,並放入特定的窄身高壓水泵抽水上來使用。地底的水層便是一個大水庫,不會一下子便抽乾,而且極為清潔,可是鑽挖成本高昂,只有如養金魚、錦鯉或養豬的農場會投資。
我直到大學畢業時,老家才接駁自來水入屋,理由也是因為要安裝熱水爐才被迫配合,之後有一段時間仍然使用井水煮食,因為自來水的味道真的不好,後來後山的堆填區落成,井水出現大量黃垢,便不敢再用來煮食飲用了。靠自來水長大的香港朋友,一般都會以為清潔的食水是天經地義的,殊不知食水珍貴。古人都會小心維護老井,對井既敬且畏,掉下去會死但又要依賴其生存,對天然的資源抱有的敬畏感恩之情,是現代人難以理解的。
撰文: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