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裁員 - 左丁山

媒體裁員 - 左丁山

老友記曾智華在專欄寫「你炒,我又炒」,幾搞笑,但又笑唔出,因為過往傳媒炒人,皆與左丁山無關,既然大家不相識,除咗嘆息一聲,寄以同情之外,唔會有多大感覺,但呢次曾智華所講嘅傳媒機構炒人,慘聞魷魚香者有左丁山相識十幾年以至近二十年嘅朋友,就真係為佢地難過。自己成日話傳媒生態大變,受社交網站及互聯網新聞無處不在嘅影響,全世界傳統媒體都備受威脅,掙扎求存。從業員無不膽戰心驚,恐怕終有一日加入失業大軍。好嘞,雖然講得夠多,但卒之見到相熟友人真係接到大信封,確係幾難過,尤其是收到短訊:「我家有兩老要照顧。請幫幫忙。」心中為之一酸。

各公司炒人,媒體炒人,左丁山見得多,甚至乎親手遣散員工,執笠收檔,但從未下過指令要年資長、人工比較高、工作經驗豐富嘅人士離職,除非佢地嚴重失職。最近十幾年嚟,不少媒體競爭力減退,左丁山認為未必純粹是收入不足嘅壓力太大,而係裁員減薪,替換人手嘅手法不妥當,例如一到裁員便首先送走年老員工(因薪水較高),或服務年期長嘅中年當打員工(因為薪水或已到幾萬銀一個月);冇人做嘢又點呀,易到極,以新手替換方式,以做咗兩三年嘅初級編輯代替之。你估換螺絲釘咩,新人(薪水較低)頂舊人,點會維持原來文字、編採、播音、出鏡、上網嘅質素?左丁山見過一啲新人寫財經稿,連WTI與Brent兩種石油價格都分辨唔出,將油價調轉嚟報,而佢嘅上司編輯,只係做咗「財經版」兩年,睇稿睇唔到錯誤,照樣出街。又見到一啲報紙財經編輯講地產,不知道1990年代有惠州爛尾樓事件(《壹週刊》當年報導甚詳)。呢類現象,在不止一種媒體、不止一張報紙出現,咁搞法,媒體為咗「生存」,不斷以新人換舊人,以低薪換高薪,以為係降成本,其實係慢性自殺。有時索性唔換人,就吩咐在職舊人走多一步,一個人做幾樣嘢,於是乎舊人忙得要死,忙中有錯,在所多有,鬧佢都無補於事。

香港失業率係好低(2.8%),但媒體人員轉行,最易轉做公司公關,不過只限於記者編輯類,後勤人員要轉行重新嚟過,梗係辛苦好多,如受生活所逼,轉行做物業保安員就怕有必要。一位物業管理總裁經常對左丁山講:「傳媒係夕陽行業,物業管理係朝陽行業。歡迎你轉介朋友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