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物誌】水泥畫山水 人與自然拉鋸戰

【詠物誌】水泥畫山水 人與自然拉鋸戰

【詠物誌】
夏蕙BB化身美人魚雕塑,呼籲年輕人守護大嶼,想想填海1,700公頃的「明日大嶼」是否大愚?我想起了早陣子在香港Art Basel聽藝術家Fernando Mastrangelo的一席話。

忘記是在米蘭還是紐約設計周,幾年前我首次看到、摸到 Mastrangelo創作的沙石梳化「Drift Bench」系列,一見難忘。形狀獨特的硬身梳化,手工染色的沙子壓成帶有脈絡的圖案,象徵土壤的自然分層;結晶體是一種近乎透明的玻璃粉末,脫俗的大自然質感與煩囂鬧市形成一種強烈的對比。

玩天然物料投射政治,這位智利出生的紐約藝術家其實還有更激的作品。

用可卡因做雕塑

Mastrangelo賴以成名的「Felix」就是靠爭議性爆紅。他以可卡因製作農夫在插秧的人形雕塑,但那片田是龜裂的鏡面。除了毒品,他探索的創作物質還有人類骨灰、火藥、鹽和糖、沙子、粟米,還有水泥,隱喻一場人類與自然共生的拉鋸戰。

「我的成長歲月在墨西哥度過,那裏的第一大工業就是製造水泥。」談創作初衷,Mastrangelo由他的童年講起。山脈海洋是他所愛,但家鄉又同時充斥着象徵現代化建設的水泥磚。「我希望可以用作品,帶出複雜的議題,例如環保。」

Mastrangelo有個癖好,就是到世界各地收集食鹽和沙。「或許你不會發覺,各地的鹽都有不同的味道和質感,也代表了當地的歷史和經驗。更值得思考是:鹽可以用來替食物保鮮,但同時也可以侵蝕食物。」Mastrangelo藉此表達「開發」是一把「雙刃刀」,思考的是不斷開發的背後,人類與自然的共生是否失去了平衡?所謂的社會進步,最終要人類付上怎樣的代價?

今年他在Art Basel替愛彼錶的收藏家會客廳創作了《山谷》(The Vallée),如中國山水畫的地層牆(Strata Wall),同樣蘊藏他專屬而複雜的藝術語言。

他把瑞士侏羅山脈 (Jura Mountains)的土壤運到紐約創作,山谷中既破碎又綿延的「黑色深谷」(Combe Noire)地帶,並巧妙融入金、銅、砂金石、藍寶石玻璃及鐵等組成腕錶的五大元素,還加上極具工程挑戰性的「裂隙」(我估計他想說人與自然間的嫌隙)。他更特別選用著名瓦洛布洞穴(Vallorbe Caves)中的石灰岩鐘乳石為碎玻璃吊燈的靈感,以原始巨石砌成工匠的工作空間。

「當地人用這些土壤去建屋、築路,做所有東西。我將這些質感轉化成層層的情感,『繙譯』成我的藝術語言。」Mastrangelo說最考功夫的不是在技考或工程上,反而是心理挑戰(mental challenge),「要有美感地、淋漓盡致表達我想表達的訊息,是最難的部份。」

現居紐約大都會,他不時想念在墨西哥的時光,那個讓他決定申請讀藝術學校的故土,主修雕塑。很長時間,Mastrangelo都在思考,如何能激活冷冰冰的雕塑?

Mastrangelo說,創作最令他開心和忘我的部份,是從收集地中海的鹽、加州會變紫色的海沙等發掘物質與人之間的聯繫,像禪修,他的工作室變成實驗室,他形容是「回憶博物館」。「知道我作品的人,就算不認識我,都會從世界各地寄天然物料給我,印象深刻有位住在夏威夷的朋友就寄了當地的綠色稀土給我,我喜歡這種陌生的連繫。」

Mastrangelo賴以成名的作品「Felix」,因引發爭議而爆紅,以可卡因製作農夫在插秧的雕塑。Mastrangelo官網

撰文:鄭天儀
攝影:黃溢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