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種人」與香港 - 潘東凱

「第三種人」與香港 - 潘東凱

中共自1949年建政即築起竹幕,一般以為其開啟門戶是在毛「駕崩」、鄧小平全面掌權推動「改革開放」後的事,其實不然,早在文革未了的六十年代末,毛氏已與1968年大選勝出的美國總統尼克遜眉來眼去,故此才有1971年的「乒乓外交暨中國熱」、及聯合國驅逐中華民國而美帝居然可以裝睡,不旋踵基辛格詐肚疼秘密訪華、1972尼氏本人歷史性訪問大陸,西方與中共進入長期「蜜月」,「中共即中國」成為全球共識,北京政權成為「五千年大中華文明」唯一「代言人」,跟着的已是歷史,and the rest is history……

好個七十年代,從反越戰與花之孩子嬉皮文化過來的西方知識分子絕大部分是左膠天真嬌,帶着粉色眼鏡霧裏看花、重新開放的中國大陸是質樸、可愛又神秘的香格里拉,在這「氛圍」下中國熱爆發,小提琴家史特恩(Isaac Stern,舊譯挨索史頓)1979年訪問了中國大陸,跑遍大江南北、巡迴演出、交流講學,行程拍成紀錄片《從毛澤東到莫扎特:艾薩克.史特恩在中國》(From Mao to Mozart: Isaac Stern in China),竟獲1981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殊榮,幾十年後塵埃落定,你才發現這等同要這位原籍烏克蘭猶太裔音樂家成為一部《從希特勒到海頓》(From Hitler to Haydn!)電影的主角,同樣震撼與荒誕。

史特恩早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已有「世界最偉大小提琴家」稱號,當時世界正在二次大戰的頹垣敗瓦中慢慢恢復,國際文化與藝術交流剛重上軌道,史特恩般的殿堂級演奏家,1953年作世界巡迴演奏,於亞洲東京站後,猜會是哪裏?原來是香港,當年11月4日,史特恩夥同名鋼琴家沙克健(Alexander Zakin)在香港演出僅有一場。至於演出場地,也不是政府大會堂(舊大會堂戰前已售滙豐銀行建新總行,今天的大會堂到六十年代才在中區填海興建),而是北角的璇宮戲院(Empire Theatre),即今天差不多荒廢了、成為雜貨商場與桌球中心的皇都戲院前身。

而當年璇宮戲院表演的世界殿堂級藝術家也不止史特恩一人,戲院剛於1952年12月開幕,1953年初已安排了美國女高音Helen Traubel的獨唱會,之後直到1957年戲院易手改名皇都(State Theatre)前,參考藝術評論家、香港中文大學合唱團音樂總監兼指揮朱振威的研究,幾年間除了史氏與Traubel,其餘在此獻藝的國際大師就有:

Louis Kentner(鋼琴)、Solomon(鋼琴)、José Iturbi(鋼琴)、Cor de Groot(鋼琴)、Jan Smeterlin(鋼琴)、Pierre Fournier(大提琴)、Julius Katchen(鋼琴)、Larry Adler(口琴)、Peter Pears(男高音)與Benjamin Britten(鋼琴)、Gregor Piatigorsky(大提琴)與Ralph Berkowitz(鋼琴)、高野耀子(鋼琴),及Dr. John Finley Williamson指揮其創辦的Westminster Choir(合唱團)、Benny Goodman(單簧管)、Eleanor Steber(女高音)與Edwin Biltcliffe(鋼琴)、Richard Tucker(男高音)與Erwin Jospe(鋼琴),等等。

可謂粒粒天皇巨星,璀璨奪目,不能盡錄,香港知名女高音歌唱家費明儀也是於1956年在此初試啼聲,展開藝術生命。

然而,創造上述一切的,不是甚麼大有為政府舉措、也不是本土名流商紳的推動,而是一個外來而最後以香港為家終老的傳奇人物歐德禮的一己之力。

且看資料整理出來的歐氏生平:

歐德禮,俄裔猶太人,1896年3月18日生於英屬埃及開羅,原名Harry Obadofsky,早年肆業上海聖芳濟書院,後到日本長崎任職業踢躂舞者(!)、再移居美國參軍、投身第一次世界大戰,1921年遷香港,改姓氏Odell,起用歐德禮為正式華文名字,與珠寶世家法裔猶太望族的Sophie Weill結婚,從事貿易及證券業致富,其府邸、1926年建成的家族巨宅玫瑰村(Old Alberose)現為香港大學管理之古蹟,藝人張敬軒居於此,已成為香港歷史建築無價寶。1941年,身為義勇軍成員的歐德禮參與香港保衛戰,戰鬥期間受傷被日軍俘虜。香港重光後歐德禮成立了萬國影業公司(International Films Ltd.),從事電影發行,1951年興建璇宮戲院……

要探討像歐德禮這樣的人物的身份認同深層結構是十分複雜的,一方面歐氏與1920年生於當時仍屬波蘭的烏克蘭城市克里米尼茲(Kremenets)的猶太裔美籍小提琴大師史特恩論交,以歐氏俄裔猶太人身份,大概「同聲同氣」,而同時歐德禮早年在上海與日本闖蕩,又多了一個界面,於戰前選擇植根香港,更參與香港保衛戰被俘,其真香港人身份卻又比今天任何自命本土者更擲地有聲。

我常常說香港有一些今天完全被遺忘當年卻舉足輕重的「第三種人」,即不是英籍殖民者又不是華人卻對香港有特殊感情更選擇以香港為家的外來族裔,拙著《今昔維城》列出來一些廣為人知的沙宣、麼地、律敦治、嘉道理及遮打等家族,歐德禮也應該是這個「不能歸納一類的一類」中的一員。

阿Q被稱為「先前闊而且見識高」是反話,不過這尖酸刻薄戲謔之餘其實十分「抵死」,今天香港面對大陸的實體經濟不斷膨脹,流行「自我矮化」,就算香港「先前闊而且見識高」的歷史,也當阿Q嘲弄一番,說甚麼廣州話是在20世紀20年代之後才在此通行,又說經濟是在50年代上海商人湧至才真正起飛,當然文化也是老調重彈,謂此地乃寸草不生的文化沙漠云云,而上述曾經改天換地的第三種人,也煙消雲散。

(注:本欄每周由不同作者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