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道心靈雞湯 - 邵頌雄

十二道心靈雞湯 - 邵頌雄

朋友見我在讀彼得森教授(Jordan Peterson)的《生命的十二法則》(12 Rules for Life),報以鄙視眼神。我問他是否早已讀畢此書,答謂「沒有」,附加一句:「無謂浪費時間在這類學術包裝的心靈雞湯」。我則笑言:「預料之內吧,一本非小說類的新書可以有二百萬銷量,總不會是甚麼學術巨著。」我有興趣的,反而是書中的爭議性言論。

很多人讀書,只希望能從中獲取資訊;甚至讀小說,也僅想知道故事發展。這種單向吸納,往往令人囫圇吞棗,少有對書中觀點加以咀嚼,更少會因書中觀點與己不同而作反思。由是,既定的思想型態便變得牢不可破,只有因循,難有發明。具啟發性的作品,不一定「思想正確」或「廣受認同」。像托馬斯曼的《魂斷威尼斯》,書中又戀童又同性戀,歷來被衛道之士大加鞭撻,但這部經典小說,對尼采《悲劇的誕生》活靈活現的解讀、對生死的勘察、對美的透視,卻是何其深刻。建立批判思考的基礎,便是學習不對任何思想作全盤接受或全盤否定,而懂得不被個人價值觀一葉蔽目來分析對錯利弊、判斷思想高下。像彼得森這類極具爭議的人物,聽其言行、讀其文字,即使對其取態感到反感,也是深化一己思想的機會。

彼得森雖與我於同一校園工作,卻未有機會認識,只在一次趕往上課時,離遠見到他被大批學生圍着叫罵。那時他剛於YouTube上載的影片中對「左膠」開戰,反對過度「政治正確」的取態,也擺明不能接受以ze、zir、xu、hir等新造中性代名詞來稱呼跨性別人士,惹來不少批評聲音,甚至有學生以萬能膠將其辦公室的門黐合,令他不能進內工作,亦有數百學生提請願信,要求大學把他革職。這股反彼得森風潮,卻不限於多倫多大學之內。他應邀到皇后大學法律系演講,便有大批學生抗議,最後演變為暴力衝突。以至上月,劍橋大學也臨時取消他的一系列講座。

彼得森把跨性別激進分子形容為「毛主席」,同樣惹怒不少內地學生,網上見有簡體字評論,還他以「妖孽教授」之稱謂。火頭處處,卻令彼得森的名字更響,建立大批擁護者。像他接受著名節目主持Cathy Newman的電視訪談,放上YouTube後,一年間已有千萬點擊,不可謂不誇張。牛津出身的Newman明顯有備而來,針對彼得森的言論咄咄相逼,彼得森卻見招拆招,總是不慍不火、氣定神閒,其儒雅風度令原本站於道德高地的Newman漸漸招架不住,漲紅了面也攻破不了他的防線,以至頻頻犯錯,一再被彼得森指出她肆意曲解,唯有不斷轉換話題。最後,Newman以為使出撒手鐧,問道:「何以你的言論自由,能凌駕跨性別人士不被傷害的權利?」彼得森好整以暇地答:「要能思考,就是不怕得罪別人。……既然你為了追求真相而不怕得罪我,那你又何以有此權利?」Newman登時語窒,半晌之後,也展現出她的風度,回應一句:「You have caught me!」。

彼得森言論其實不乏謬誤和過激之處,例如他把MeToo運動與馬克思主義連線、他的「龍蝦理論」,都為人詬病。問題卻不在於我們是否同意他的見解,而在我們能否以之作為一面鏡子,如實反映出自己對同一議題的觀點,其優劣處和思想組織為何。我們太容易於訴諸權威時自我感覺良好,甚至不惜以偏概全地把異見對手整體抹黑。像近日武打巨星因出席晚宴時感覺不受尊重,憤而離場,卻上綱上線說中國人遭歧視,祭出「不是東亞病夫」的煽情標籤。但武打巨星可代表全體中國人嗎?如果受邀出席的是馬友友、李安,也會同樣被人瞧不起?以Newman的教育程度,也會被「男女平等」之類的理想原則障目,一再扭曲彼得森言論原意以營造男性沙文主義者的形象;武打巨星受辱時,大概真的以為應為「振興中華」出一分力。《十二法則》易讀,武打巨星不妨細閱當中第四條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