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個晚上看政論節目「關鍵時刻」,只見台上從主持人到嘉賓一個個口中塞滿了食物,雞肉、牛肉、豬肉、魚肉、一夜乾、棗子、柑橘、蓮霧、白玉苦瓜、麻筍、竹筍、中南部、北部、東部土產新鮮果蔬肉類全搬上台,吃個不亦樂乎。
當其時也,再也沒有藍綠之分,沒有老少之別,更無性別顧忌,各大小名嘴吃成一團蔚為奇觀,最令人嘖嘖稱奇的是台上各人似乎都是餓鬼投胎,吃之不足,一再要求添食,並無忸怩客套,幾乎令人懷疑此乃一飲食節目,而主持人客串廚師煎之炸之烹調之,有板有眼,一聲令下,鍋中食物立刻分而食之,一掃而光眾皆大悅。
若不是看此政論節目意外看到當時得令的美食,竟不知曾居住的地方,如今竟有這麼多新品種產品,內銷還外銷,且大受各城市歡迎。
父親曾是公務員,任職商品檢驗局,在那個年代僅有的福利也不過是配給一些鳳梨罐頭或鳳梨心罐頭,鳳梨心一般人都不吃,正如有些人吃蘿蔔總要去皮,殊不知蘿蔔皮之脆爽與鳳梨心之大有咬口,那個年代曾將它視為美味。
至於吳郭魚、虱目魚、泥鰍如今都能上桌,正因為農家的智慧,精心改良及研究烹調方法令這些廉價水產再也沒有泥土味腥味已成餐桌上的美食。
跨國飲食入侵,快餐店、麥當勞、家鄉炸雞、義大利披薩是為更多年輕一族的選擇,而忽略了本地土產的美食,印象中觀音山的筍、陽明山的土雞、新竹的貢丸、米粉、麻豆的文旦、台中的太陽餅,幾十年來的手信名產已更為多姿多彩,也生產了更多前所未聞的新世代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