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年末看到《速成家庭》(Instant Family)畫頭,講白人中產夫婦機緣巧合領養墨西哥裔三姐弟的故事。男主角是馬克.華伯格,波士頓人──新英格蘭尤其波士頓愛爾蘭社群民風慓悍,大家都會惡語相向、問候幾句粗口。倒不是有深仇大恨,只是此地信奉「打是親、罵是愛」。
看到正片,發現華伯格收斂不少,故事走感人路線,但並沒有煽情處理族裔衝突和親子問題,反倒輕而真誠。故事中三個孩童自出生起就輾轉在多個寄養家庭之中,姐姐倔強、弟弟遲鈍、妹妹則任性頑劣,實屬頭痛組合。白人夫婦度過領養蜜月期後,手忙腳亂也處理不好三個小霸王,只想放棄。領養機構負責這宗個案的社工好心提醒,孩子的一切源於內心深處「被遺棄」的創傷,也來自在不同家庭耳濡目染到的壞毛病,此時再輾斷關係,無疑讓他們覺得是地獄的又一次輪迴。結尾是荷李活的光明樣:養父母對最有想法的大姐說,不管你好不好,我們不會離開你的。
有時外來者的視野最可以說明問題,父母子女往往是沒有選擇就自然建立的關係,愛與恨都似乎天然就應當是那樣。這片中兩家沒有血緣的人要從零開始搭建信任,剛巧讓我們看到愛從哪裏來。除了親子雞湯常見的尊重、鼓勵之外,最緊要的部分其實是稀鬆平常的互動。嘴上如何說愛,遇到難處就歇斯底里,亂打一氣,教出的小孩也不會明白如何表達自己──如同片中虐待洋娃娃的小妹;而多麼想令子成才,卻拔苗助長然後極度失望,自然會有片中的小弟那愚笨不安的情況。
父母對於子女最緊要的作用,言傳之外,身教太過重要。而言行不一的父母尤令孩子受罪,因孩子接受的信息是分裂的:我愛你,但是我要傷害你;我愛你,但是我要拋棄你;你要自立,但是我混吃等死;你要放鬆,但是我緊張到癲。
生子只要十月,但父母無法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