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邵氏大拍特拍黃梅調,戲碼當然少不了家傳戶曉的《西廂記》,無巧不成書,和越劇舞台袁雪芬先後包攬男女主角一樣,也出現崔鶯鶯張君瑞合體的怪現象。影片六五年公映,岳楓導演王福齡作曲陳蝶衣填詞,凌波演張生方盈演崔小姐李菁演紅娘,靜婷劉韻幕後代唱,選角被宣傳為「依據各地影友近十萬封來信所提供意見」,很有一種普選氣勢,就像公司高層個個慈眉善目,話事權全在一人一票的觀眾手上。其實說穿了不外一盤生意,這幾位基本演員當時風頭火勢,方盈還說有秦萍可以替代,凌波李菁是不二人選,不找她們演找誰演?不務正業的戲精讀書冇咁叻,但翻閱《南國電影》過目不忘,清楚記得不久前版面出現過另一部《西廂記》,喬莊飾張生,杜娟飾紅娘,崔鶯鶯是一個藝名叫沈雁的新人──原名君海棠的廈語片明星小娟剛剛躍上國語銀幕,拍《梁山伯與祝英台》再改為凌波。隔牆花影動了又動,這疑幻疑真的玉人始終沒有來,因為反串梁哥哥一炮而紅,老闆怕觀眾的弱小心靈受不了新偶像忽男忽女,一不做二不休把已經完成的影片銷毀了。
年代久遠,恐防記憶有誤,寫信請教道行高十倍的吉隆坡老友,吉老馬上補充,凌波這大富大貴的藝名,坊間一直謠傳是李翰祥創作,其實出自邵氏宣傳大員何冠昌手筆,而何冠昌和凌波當時有婚約。嘩,果然強中自有強中手,只有更八卦沒有最八卦!至於梅開二度的《西廂記》,印象中一點也不好看,十多年前天映出版光碟,毫不考慮就慳番九十八蚊,手頭只有倫敦李察先生賜贈的原聲帶鐳射唱片,簡直悶到抽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