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欖球員的印象都是高頭大馬、孔武有力,但兩位90後香港男、女子七欖代表李卡度及陳楚琪,男的只有1米70、女的僅1米55,那怕身形不及,但只要發掘個人優點,取長補短,亦能在「巨人」的欖球世界一帆風順,殺出一條光明欖球路。
記者:徐嘉華
攝影:何家達
器材提供:香港水上活動拓展中心
訪問當天時晴時雨,問他們有沒有選錯欖球這一行,兩位同為1991年生,亦是體院全職運動員的兩人回答得十分搞笑,中一在英國讀書時已開始玩欖球的卡度瞇着眼說:「我都估唔到自己中三、四就冇再發育。」楚琪是從滑浪風帆轉打欖球,她說:「我係睇到欖總招生嘅海報有句話:『A game for all』(適合所有人玩),信以為真就試吓玩。」
訪問卡度,會忍不住問他名字的由來,他會不厭其煩答你,是熱愛運動的父母都鍾情荷蘭足球「三劍俠」的列卡特,但嫌「特」字不夠響亮就換成了現在的「卡度」,他跟欖球的結緣始於中一,當時父母送他到英國約克郡讀書,個個學生都要學。
李卡度肥仔底靠體能
小時是肥仔一名的卡度說:「一接觸欖球,第一印象就覺得呢項運動好奇怪,只可以向後傳,又可以抱住欖球四圍跑,又可以撞人,同足球籃球有很大分別,慢慢就鍾意咗,加上我中一嗰陣好肥,較易撞開對手,當時身形同英國初中隊友們差唔多,點知上到中三、四我就冇再發育(指身高),但外國同學就越嚟越高,於是就諗方法喺欖球隊生存。」
卡度在英國讀了七年中學,在欖球隊由小胖子到成隊中「小矮人」的現象,不單止在英國中學階段,回到香港從青年軍U20及代表球會打聯賽,到加入大港腳,他都是隊中最矮小一批,但他沒一刻放棄,越打越找到竅門,令他愛不釋手:「其實欖球無論係7人定15人,都會搵到自己比人優勝嘅地方,矮嘅球員可以好敏捷咁避開高大對手,我嘅優點係體能,可能細個就同阿爸阿媽跑步,體能有個底,而我閱讀球賽嘅能力都唔錯,好適合傳接鋒(scrum half)位置,又要有速度,亦要果斷分波;我成日提自己,既然我冇身形優勢,就要將自己嘅武器磨利。」
2017年戰日本聯賽
大家夢寐以求、每年在大球場全場爆滿的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卡度在2013年22歲第一次入選,之後除了14年要做前十字韌帶手術缺席外,周五展開的七欖是他第六次入選,但卡度在大港腳初期試過無數次列後備,令他不是味兒。
由大港腳後備球員到17年被球探看中,邀請去日本打一季聯賽,成香港土炮第一人,都是卡度堅持不放棄、一步步走過來的印記:「我呢啲身形都可以去日本打,所以想畀年輕華將知,只要努力人哋係會睇到。」
手上有教大教育文憑及港大運動及健康學士學位的卡度,14年加入體院成為全職運動員,憑14年仁川亞運銀牌及去年雅加達亞運金牌,每月收入逾三萬港元。下一個目標,是今年11月在仁川舉行的東奧亞洲區外圍賽,誓要爭取明年東奧資格創歷史。
高1米55、重50公斤的陳楚琪的欖球路是自己找的。她曾是香港滑浪風帆代表,同期有現役香港一姐陳晞文,但因為細小身形令她不得不離開風帆,她回想當時處境說:「每當喺海上遇大風,我呢啲身形真係搞唔掂,好難再上喇,所以要放棄風帆。」
小六開始學滑浪風帆的楚琪,由於09年18歲那年落選香港東亞運隊,被迫放下風帆,不認輸的她仍熱愛運動,只是想不到她選擇的第二運動同樣是勞動型;她有天路經九龍灣運動場,見場外有張欖總招生海報,上面寫着「A game for all」,於是膽粗粗報名,沒想過她的堅持令她一圓在風帆也達不到的亞運夢。
A game for all
「A game for all」看似作弄人,明明欖球員十個九個都是身形魁梧,但海報上又說適合所有人,楚琪也是邊打邊領悟這話的意思。自言怎吃也不胖的楚琪天生瘦小,21歲開始加入本地欖球會,她說:「我天生細粒,好在欖球都要唔同身形嘅球員,只要搵到自己突出嘅地方,就一定有發揮所長嘅位置。」
有滑浪風帆的體能底子,楚琪跑得快,位置是跟卡度的傳接鋒差不多的飛鋒(fly half),同樣要對球賽瞭如指掌,正確分球,多得以前風帆的鍛煉,令她更易在欖球上表現自己:「風帆嘅特點,係只有你一個喺海上搏鬥,要用盡所有力返終點,喺海上遇到嘅風有幾大,我哋唔可以控制,喺欖球場,只要搏盡,就會有想要嘅成果。」
陳楚琪轉玩欖球圓亞運夢
現今香港女子隊大部份是華人,楚琪亦是隊中最細小一人,一直都在球會賽浮沉的她,直到17年暑假參加欖球測試賽,被選入亞運集訓隊,才得以一嘗全職運動員滋味,去年更首次出戰雅加達亞運,雖然港女隊只得第五,但對楚琪來說是圓了多年心願:「冇諗過我都可以喺欖球搵到亞運路。」女子隊憑去年亞運第五名,現時體院月薪有約11,000元,但能圓亞運夢,相信這是無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