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香港案例頻繁在台灣的政論節目出現,當然都是反面教材。
之前是韓國瑜見「中聯辦」的問題,搞得台灣人紛紛用香港做例子,說明「中聯辦就是太上皇」。無計,我們的確起了最壞的示範作用。
這幾天又提到另一個人名,「董建華」。乜又係你啊,董生?點解?因為「台灣李嘉誠」郭台銘突然成為台灣總統2020的候選大熱,大家都以「商人治台」有無成效提出疑問。
美國特朗普固然是商人從政的藍本,但和台灣政治生態較接近的,應該是香港的董建華。
就是如此,董生個名,以及「建華之亂」的不堪回憶,居然在他鄉台灣再被勾起。
想起當年江澤民眾裏尋董握個手,就成為首任特區首長,那時香港人還對「商人治港」滿有期望,因為香港人最擔心就是會否被共產吞掉資本主義的財產。
那時無人想過大陸會變成如此瘋狂的「資本主義經濟猛獸」,所以當董生以商人身份登場,居然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
但台灣人把郭台銘和董建華比較還有另一層意思,便是「對大陸的依賴」。董生的業務受到國家的打救,不在話下;郭台銘的富士康就在深圳設廠,還有另外一間公司在上海,他就是典型依靠大陸的台商。台灣政壇疑慮,如果台商真的做了台灣總統,會否不是「投鼠」而是「投資忌器」,生意額可能就成為政治的人質呢?
我們講一些「商人管治」的感受心得。
一、可以管理企業不等於可以管理國家/城市,你睇吓董生。
二、商人管治不代表只拼經濟不講政治,你睇吓23條也是在董生任內出現的題目。
三、商人識做生意但不代表識搞好經濟,你睇吓董生的八萬五負資產就知啦。
台灣人比香港幸福,至少他們可以親手選總統。